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基地装备 >详情

南岸文保装备基地(64项文保“黑科技”就在南岸,好看又好玩)

发布时间:2024-01-28 19:04:37 基地装备 539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制器为先:

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

南岸文保装备基地(64项文保“黑科技”就在南岸,好看又好玩)

9月27日至12月26日

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

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的“制器为先

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

在南岸区举行

该展览是我国

首次以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

为主题的大型场景展

解密文物保护背后的“黑科技”

文物展我们都很熟悉

文物保护背后的“黑科技”

你又知道多少呢?

一颗遥感卫星,苍穹之下跨越山海……展厅“天书”单元首先映入眼帘。新疆楼兰古城的“天、空、地”协同感知系统,能利用星载、机载及地面传感技术装备,构建“天、空、地”多平台多传感协同感知能力,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呈现、分析等功能,为大型野外考古遗址提供全方位、多尺度的智能监测。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我国正发展壮大深海考古所需的谱系化、多功能的装备集群,逐步形成“海域管理、深水科技、深海考古”的协同体系。展览中,科考船、潜水器、水下航行器等模型,再现了水下考古的“中国气派”。其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尤其瞩目。它可以搭载3人同时进行下潜作业,具备连续下潜和夜潜能力。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大放异彩的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也可以在展览中一探究竟。这个由南岸本土企业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的平台,外部由高透光幕墙组合拼装而成,形成了独立的田野考古恒温恒湿发掘保护空间。

数字赋能

石窟遗存

千年石窟,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中国现有石窟寺2155处,存有造像484867尊,壁画427处。在风吹日晒雨淋中,这些历史遗存掉色、鼓包、风化、水害等“疾病缠身”。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国石窟寺文物保护在关键技术、专用装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展览中,敦煌莫高窟的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平台、壁画与彩塑数字化采集系统、文物本体状态量化监测系统等得到了全面展示。其中,智能移动式电子束辐照灭菌装置堪称消毒灭菌的“清道夫”,能在狭小的墓室空间中全向移动,不仅能精确定位需要灭菌的壁画,还能自动避障,安全可靠。

我们熟知的大足石刻时常受到水害侵扰。展览中,潮湿环境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系统受人关注。有关机构已研发出具有与石窟岩体兼容、文物本体友好、耐久、可灌性好的无机灌浆材料,并厘清无机材料在裂隙中的运移吸水、沉积充填、胶结固化、长效阻渗等机理,形成了潮湿环境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一体化解决方案。

求真再造文物活化

随着数字技术及装备全面赋能“文物活起来”,文物纷纷走出“深闺”,化厚重为灵巧,化古老为时尚,化小众为大众,打破时空界限,带给人全新的体验。

展出中,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原,再现了汉代提花织造技术体系;3D打印的秦始皇兵马俑,色彩复原后代替文物真品进行展示;石碑石刻也通过湮灭碑文微痕识别系统,可以提高40-70%的石刻文字辨识度。

此外,展览还可以现场体验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的数字藏经洞。观众可以“穿越”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亲身“参与”厚重历史,也可以通过裸眼3D视觉等技术装备,走入故宫古建与文物藏品中的纹样世界,还能在多感数字艺术空间,画游《千里江山图》,感受声、光、影的交融。文物与现实实现有机交融,真正活了起来。

更有超多黑科技

文物保护有奇招

▲唐代木结构建筑。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6183家博物馆。当下,“文物+科技+装备”深度融合,旨在搭建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将藏品、展品、库房、展厅、修复室与公众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高气密恒湿洁净低氧库房。

▲OLED多媒体互动展柜。

▲由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光影特效等技术打造的《千里江山图》。

▲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

看完这些黑科技

有没有心痒痒呢?

本次展览展出至12月26日

赶紧预约起来吧

预约方式

(1)扫描二维码进入“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预约;

(2)微信搜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公众号或者“三峡博物馆参观预约”小程序,进入“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