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制造业技术标准化管理办法(深入贯彻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

发布时间:2024-05-05 06:59:22 制造技术 307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其中可靠性既是直接反映一种产品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提升产品可靠性水平,是增强产品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突显品牌价值、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掣肘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瓶颈的重要举措。

可靠性是由研发设计来决定、由生产制造来实现、由检验认证来评价、由管理运维来保障的。而制造业可靠性标准化工作,是可靠性技术贯穿制造业过程,质量保障沿产业链传递,驱动质量基础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筚路以启山林”,自上世纪50年代可靠性学科以军用电子产品为开端诞生以来逐步在我国制造业中推广应用,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显著成效,各制造行业也结合自身质量与可靠性工作特点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技术性标准和产品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可靠性工作的开展提供规范化指导,对我国制造业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起到重要的牵引作用,质量与可靠性也从最初的“符合性”要求,发展到本世纪初的“适用性”要求,再到如今的“满意性”要求。

制造业技术标准化管理办法(深入贯彻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

当前深入完善制造业可靠性标准化体系的重要命题

推动制造业可靠性标准化发展不仅要有深刻的时代自觉更要有科学的战略架构。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本源,将制造业可靠性标准化作为“关键一招”,推进完善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助力制造业可靠性“筑基”和“倍增”工程。

建立怎样的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来提供方向性指引,这是标准化工作总体性问题。《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可靠性标准体系顶层设计,为各相关领域可靠性标准化工作提供引导和参考,从国家层面出台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框架和内容,说明可靠性标准建设的实现路径,自上而下的推进标准化工作实施,为制造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可靠性工作提出方向性指引。

面向哪些基础领域、侧重哪些过程要素、如何衔接现有产品标准,这是可靠性标准化的方向性问题。《实施意见》明确围绕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针对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评估、维修保障等关键环节和贯穿各环节的可靠性管理、通用要求等关键内容,开展技术攻关和基础共性标准与关键急需标准研制修订,着力提升标准的技术指标水平和行业适用性。

依靠谁来完善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这是明确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主体的重要问题。《实施意见》明确要发挥市场驱动力,增强企业标准化的外部推力,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参与到可靠性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加强高水平可靠性团体标准研制,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完善激励基调,强化头部企业的牵引带动力,有效加强标准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应用主体的统一性。

构建什么样的协调推进机制用来助力标准化工作接力前行,这是推动标准化工作赓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实施意见》提出要依托现有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机构成立可靠性标准工作组,完善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协调推进机制。精准解决可靠性标准体系多方共管和专业化不足带来的统筹、协调的发展问题,促进形成符合可靠性专业性特征的标准化发展模式。

制造业可靠性标准化如何助力国际市场合作和竞争,这是伴随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必然课题。标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规制手段和制造行业国际往来合作的通行证,在推动制造业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意见》明确积极支持国内企业、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等参与国际可靠性标准化组织和国际可靠性标准制定等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国内可靠性标准“走出去”与国外可靠性标准“引进来”,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兼容性。

如何推动可靠性标准更深融入制造业脉络,这体现着标准在产业中的生命力。可靠性标准规定的内容、指标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只有在实施应用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施意见》将“加快相关标准推广应用”作为标准化自身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既要强化可靠性标准化研制,又要突显标准宣贯实施力度,还要不断深化“急用先行”的应用试点。

新起点下推进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标准化发展的任务

一是要构建以产业化为中心的可靠性标准化组织框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完整性等原则,组织开展可靠性标准体系顶层架构设计,梳理现有标准体系并科学谋划标准蓝图,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形成结构合理、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可靠性标准体系。

二是强化制约产业链质量的关键产品可靠性技术攻关。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围绕伺服压力机、真空热处理炉、高功率激光焊接装备、大型压铸机、工业机器人、通用功能设备、机床功能部件、高端通用芯片、动力电池等关键产品,推进相关基础材料、制造工艺、设计分析、试验评估、维修保障等可靠性技术攻关,制定一批解决“卡脖子、补短板”的技术标准,加速可靠性方向的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

三是加大关键产品全周期可靠性标准化科研投入。加大保障力度,依托多种渠道科研投入,开展可靠性基础理论及前沿应用技术研究,加强产品设计、制造、试验验证、运维管理等环节和可靠性数据库等领域的科技开发。聚焦重点领域典型产品,利用奖励激励、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可靠性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依托产业链“链长”推动全链条标准化传递。发挥行业龙头企业需求牵引作用,引导激励企业瞄向高水平制定及实施标准,鼓励产业链链长引入“标准领跑者”制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可靠性管理体系,强化对供应商产品的可靠性评价,畅通规范企业可靠性指标沿产业链传递要求,鼓励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可靠性管理和优化。

五是不断完善可靠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坚持需求牵引、急用先行,以标准应用为导向推动可靠性标准立项。面向制造业可靠性提升需求,支持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优质科技和标准创新资源参与建设可靠性实验室和质检中心,开展基础产品和核心产品可靠性检测、试验、认证等技术服务,促进可靠性技术、方法及标准研究和成果转化。围绕产品设计、制造、运行维修等环节开展可靠性标准和共性技术咨询、培训服务,掌握标准研究需求和标准制修订情况,完善可靠性标准和服务体系。

作者|中国机械总院雁栖湖基础制造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肖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