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关于智能制造与技术感想(公文文体之技术建议-关于公司推进智能制造的思考和建议)

发布时间:2024-06-03 06:51:42 制造技术 258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示范性管理文件(非图文)

按:陆续展示一些公文文体,包括总结计划、技术合同、人物事迹、业务报告、技术协议等,用于和同行分享,这也是一名工程师成长的必备技能。

关于智能制造与技术感想(公文文体之技术建议-关于公司推进智能制造的思考和建议)

这是2017年,公司策划智能制造规划时,写给部门的一个报告。

(报告正文)

一、对智能制造的认识

所谓智能制造,就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中的计算机智能、互联网、通讯等技术,以提升制造过程能力的一种技术手段。

计算机智能应用上,目前流行的机器人、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计算机、CNC(数控设备)等都是最好的体现。这些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设备端基础,结合互联、通讯等技术,可以快速实现智能制造的升级换代。

目前,一汽集团,包括我公司已经大致具备了这些基础,所以智能制造并不需要从源头开始投入,只要精准规划好投入方向,智能制造技术应该在相对少投入的基础上,尽快发挥作用。

智能制造落地点主要应该在工艺制造领域,这里就我熟悉的工艺环境谈谈我对公司智能制造的看法。

二、公司制造领域智能制造的建议

我觉得智能制造应该在如下几个方向重点着力:

1、提升制造柔性

借助智能制造技术提升制造工艺的柔性,尽量用少的投入、短的周期实现同一平台产品的快速改型。

1)CNC、机器人系统本身就具备柔性,可以解决制造柔性问题,部分工艺环节可以增加这些设备,如机器人。

2)考虑规划柔性输送系统,减少车型变化对输送系统的改造投入和周期。

3)柔性工装方面,在从机械结构设计尽量具备柔性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控制技术增加柔性,以求适应更多的车型变化需要。目前我们这方面太欠缺了。

2、提升质量监控

我们的冲、焊、涂、总四大工艺质量控制过多地采用人工方法,自动化测量技术应用不多,而机械加工类企业自动化测量技术更加成熟和应用广泛。在四大工艺的关键质量点上引进自动测量方法,这样质量数据容易与智能制造系统互通,并反馈到制造端,实现对质量偏差的自动纠正。

目前,相信质保部门掌握不了这些技术,而只能是从工艺方法角度去规划。

要学习这些,应该去自动化技术投入比较多的欧美合资汽车企业看看,如通用、大众体系。而日系企业,质量管理更多地依赖人和管理,而不是技术。

而人的自觉性,我们和日系企业比是个短板。结合我在现场推进FPS管理的感受,我们走人的素质提升路线,可能比走技术路线更远。四川丰田用最简单的工艺,通过强化人的管理,达到良好的质量效果,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短期内可能更需要用智能技术来弥补管理的短板。

3、难点作业领域

难点作业领域,如环境恶劣、危险场所、关键质量点等,先做一次筛查,识别出类似的点,可以通过提升自动化技术水平来解决问题。而这些一定是和智能制造分不开的。

4、工艺过程管理提升

这是第四个方向,借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升工艺管理水平。通过智能系统的数据采集、传输、追溯、分析来提升工艺的分析、改善能力。我们可以在工艺重点关注点上做一些这方面的策划。

制造前端的智能工艺设计和仿真,也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

如总装车间的检测线、拧紧系统等,其它各大工艺的重要工艺质量关注点,都可以考虑。

但这个功能要谨慎设计,防止做成花架子,投入大而效果小。

三、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工艺创新高于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容易进入误区,就是规划出大量不实用的功能,增加投入做了花架子工程。

智能制造的硬件、软件技术已经成熟,这些都不是瓶颈,在国内可以找到大量的资源。但真正影响智能制造实效的,是工艺方法的规划和细节设计,这些才是凌驾于硬件、软件系统之上的,真正体现项目价值的地方。所以,轿车公司能否在智能制造方面获益,关键在于工艺方法的创新,并通过已经成熟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些工艺方法,而非智能制造技术本身。

第二个问题:车型快速变更与系统重复投资问题

由于智能的特点体现在控制的柔性,因此车型的变更必然带来智能制造系统的重复投资,具体投资方向包括底层终端网络、接口、控制程序的重新改造。因此,随着车型变更,经常会有系统的重新投入。

正因为如此,工艺方法上要尽量保持设计柔性,减少对制造系统的更改,多改工装硬件,少改系统。为此,建议:

1、产品尽量固定平台,减少制造现场参数的变更。

2、制造柔性尽可能多地体现在柔性工装、夹具,而减少对系统的投入。

3、技术支持上,应有固定的信息系统服务商的长期技术合作,比如启明公司,降低招标频次,减少商务成本。

以上控制不好,智能制造可能反而成为轿车公司成本控制的一个“维护坑”,频繁投入,增加了制造成本。

第三个问题:利用好现有基础条件,不被供应商绑架

前面提到,我们已经有一定的设备端基础,如机器人、CNC设备、PLC、工控机等,无须从头规划投入。在项目实施方案上,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地利用这些条件,而不是另起炉灶,从源头投入,这样会极大地增加成本。

就我对启明公司的了解,他们在系统底层有难于弥补的短板,只愿意做信息层,控制层、设备层技术资源不足,经常回避,或者重起炉灶。这点是我们要考虑和规避的地方,解决的办法,也可以要求启明寻找固定的合作商。总体利用现有基础的大原则不能变。

就是说,我们不能被供应商自身的技术条件和逐利心态绑架,我们的项目管理人员首先要自己懂,才能做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第四个问题:循序渐进,不要好高务远

智能制造一定要搭接工艺柔性、质量、效率、成本等短板,从最需要处投入,分步实施。

智能制造构想过于宏伟,高于现状需求,会放大投入,而收效甚微,从而成为抬高成本的另一个“规划坑”。我们不求在集团领先,只求最有成效。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担心,就是德国人提出的所谓“工业4.0”,德国成为概念的首倡者和技术开发者,中国却成为应用试验者和德方的第一市场。如果我们超过实际需求去热衷追逐概念噱头,那么我们可能就成了德国的技术研发试验场,用我们的资金去帮德国人提升技术,实现了所谓“双赢”。

智能制造的概念范围比“工业4.0”要小,我们要防止对边界认识不清晰,工艺规划上盲目扩大范围,最终走上与公司需求不符合的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