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先进制造技术创新题型(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 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发布时间:2023-12-24 18:41:40 制造技术 822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昨日开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汪万里、蒋幸端

先进制造技术创新题型(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 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立足“千万人口+万亿GDP”新起点,未来,东莞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打造七大新高地,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昨日,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幕。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做了题为《立足“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下简称《报告》)的报告,总结了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深入分析了东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当前形势,科学提出了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对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做出了全面部署。

过去五年,成绩斐然

四大跨越式成就

回顾过去五年,东莞取得了四大跨越式成就。

《报告》指出,东莞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双统筹”取得重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大台阶,初步预计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五年新增常住人口超过220万人,正式跨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

东莞创新发展实现大突破。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R&D占比提升至3.54%,排名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7387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

东莞城市品质实现大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提高,魅力小城和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链,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水污染治理取得重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明显好转。

东莞民生福祉实现大改善。市财政民生建设支出占比达7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连续五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六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七大显著性变化

《报告》称,回顾过去五年,接续奋斗,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起点,取得了四大跨越式成就、七大显著性变化。

其中七大显著性变化包括:

一、全面从严治党得到显著性增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有效落实。“四风”问题得到持续整治,巡察全覆盖任务高质量完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

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性进展。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等战略平台建设积厚成势。全力支持对接“双城联动”,与广州、深圳都市圈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三、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性突破。散裂中子源投入使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南方光源预研测试平台正式启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连续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加快筹建,全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连续十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四、产业发展优势得到显著性巩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4个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形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成效显著,“小升规”企业数量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五、城市品质内涵实现显著性提升。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全面铺开,东莞大道十公里迎宾景观带、广深高速沿线景观品质显著提升,市民服务中心高标准建成,一批公共空间、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风貌提升项目落地显效等。

六、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性改善。五年投入超过700亿元,新建污水管网1.3万公里,整治内河涌641条,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国省考断面水质基本达标,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全面达标,2020年国考断面水环境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新增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11个,建成碧道210公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七、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性进步。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反扑,科学果断处置“6·18”和“12·13”突发本土疫情,均在一个潜伏期内成功扑灭。

教育扩容提质和品质交通两个千日攻坚行动成效显著,健康东莞建设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扎实创建,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形成“民生大莞家”品牌。市内次发达镇村加快发展,所有镇街经济总量均突破百亿元。

今后五年,目标明确

GDP总量目标突破1.4万亿元

今后五年,东莞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GDP总量突破1.4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新经济、新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在创新与人才方面,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强大动能。R&D占比达到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2万家,人才总量达到383万人、占比达到3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此外,城市综合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湾区标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万元,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报告》还提到,南部九镇要率先发展、引领发展,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五年后GDP总量要占全市的40%,成为全市重要增长极。

另外,各镇街都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力争五年内形成2个GDP千亿镇街、3个以上800亿镇街、5个以上500亿镇街的先行发展序列,其他镇街也要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力争五年内发展规模和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

《报告》提出,立足“千万人口+万亿GDP”新起点,未来,东莞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全市上下务必坚定信心、矢志不渝,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不动摇,走好走稳新时代东莞高质量发展之路。

《报告》称,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是东莞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争先进位的必由之路。东莞只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率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市和人口的现代化,才能在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成就更好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是东莞与大湾区城市实现错位发展的最佳策略。只有始终坚守东莞制造业发展的底色和优势,善于吸收利用大湾区高端科创、金融、人文资源,深化与广深港澳等城市的创新协同、产业合作和互融互通,才能与大湾区兄弟城市成为“最佳伙伴”“最佳搭档”,充分共享“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红利。

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是东莞厚植自身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根本依托。经过多年发展,东莞构建了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化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由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3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4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上市企业和19家超百亿企业、3家千亿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这是东莞经济最重要的基本盘。在“双万”新起点上,以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是东莞抵御风险、安身立命的必然选择,是东莞抢抓风口、稳中求进的最大底气,是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打造“七大新高地”,努力推动“双实现”

《报告》中提到,东莞将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为了推动“双实现”,东莞将加快打造“七大新高地”: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大湾区体制机制新高地、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大湾区和谐善治新高地、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

《报告》指出,东莞将把握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重大机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级,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东莞产业立市的“根”和“魂”,纵深推进“五大工程”,加快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

东莞将努力打造成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促进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再添改革发展新动力、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

同时,东莞要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完善“三心三副多节点”的城市功能格局,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三心”都市核心区,强化“三心”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水乡新城、常平、塘厦三大副中心的服务能级,增强各镇中心区与轨道枢纽站等重要节点的城市综合功能。

东莞还将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打造大湾区和谐善治新高地。以千万人口福祉改善为根本,加快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将加快补齐“民生五个位”短板,力争新增公办学位31万个、养老床位1500张、医疗床位8200张、就业岗位44万个、停车位30万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