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制造业的技术工种(制造业“后继无人”?曾经的“铁饭碗”工作,遭到年轻人的嫌弃)

发布时间:2024-06-05 17:34:01 制造技术 811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章仕仁

制造业的技术工种(制造业“后继无人”?曾经的“铁饭碗”工作,遭到年轻人的嫌弃)

编辑|章仕仁

●—?前言?—●

制造业的“铁饭碗”不香了?

早在80年代,制造业的工人小伙绝对是婚恋市场上的香饽饽,可如今时代变迁,年轻人却非常嫌弃制造业!

大学生越来越多,市场上就业难的问题频频出现,可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不愿意尝试制造业的工种。

曾经的“铁饭碗”,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制造业由盛转衰?—●

改革开放前,我国制造业处于发展时期,工业被视为国家富强的基石,在五六十年代,东北等地建立起大量重工业企业,形成多座以工厂为单位的社区。

在那个时候,能进入工厂工作就相当于有了“铁饭碗”。

工人按岗位和工龄获得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福利保障,还可以根据工作表现获得加薪、晋升机会。

许多工人一辈子在同一企业工作,获得稳定收入,他们成了城市的中坚力量,也是当时年轻人眼中的优质配偶人选。

改革开放前,国营企业基本垄断市场,改革后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还有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幅增加。

如某国营暖瓶厂在改革初期业绩尚可,但后来各类新型保温容器层出不穷,这家工厂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造业因此面临深刻变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同时问题也逐渐浮现。

我国制造业以代工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产业缺失,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土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难以为继。

然后是新生代观念的变化,很多人不再视制造业为铁饭碗。

高校毕业生更看重工作的成长性、创新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愿意从事重复性强、晋升空间有限的基层工作。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制造业进入深刻调整期,许多传统工业城市经济下滑,大量工人失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尤其凸显这一问题。

这些地区曾培育出大批技术工人,但随着企业转型和机构改革,他们面临被裁员的压力,一些资质优秀的技工选择自主创业,但更多人在中年失业后难以适应其他工作。

他们面临经济收入下降、社会地位下滑的困境,这也导致家庭生活压力增大,一些工人家庭难以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

改革开放无疑是历史的必然,但如何在变革中传承工业文明,使制造业焕发新活力,是摆在众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制造业招不到年轻人的同时,市场上的另一边呈现出了两极分化,那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学生们明明已经受到了高等教育,为什么会“就业难”呢?

●—?大学生就业难?—●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而2022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才956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超过了新生儿数量。

可人口的增长直接带来了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一个长期难题。

产教脱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高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们“无处安放”所学的知识,而企业招工难,岗位一直有空缺。

比如,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高达25万,同时视觉算法工程师也供不应求,算法工程师平均月薪超过3.2万元。

但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稀少,高薪职位无人问津,学生们反而拥挤竞争稍逊色的岗位,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

事实上,许多高收入岗位空缺率高企,企业急需相关人才。

以光伏产业为例,2023年该行业严重缺乏人才,部分岗位年薪高达20-50万元,关键技能突破还可达到100万元,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也存在大量岗位空缺。

这些都是高薪岗位,却无人问津,学生们仍以传统岗位为首选,不愿涉足新兴领域。

我们亟需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教育内涵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学校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用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之与行业前沿接轨,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就业难的困境,难道只有产教脱节一个原因吗?

其根本在于大学扩招导致的供过于求,这也是一大现实因素。

自1999年我国实施大学扩招策略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几何增长,供给量远远超过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化了就业竞争。

然后才是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内部存在专业设置失衡问题,热门专业收生过多,冷门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剩,许多传统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佳,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淡漠,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实用技能不足,不能直接胜任工作岗位,这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许多用人单位对高校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持有不切实际的高要求,考核体系也不够科学,给应届生就业设置了门槛。

当经济增速放缓时,用人需求量会下降,就业岗位有所缩减,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分析了这么多,问题来了,为什么制造业缺人,大学生们却宁愿在家啃老都不愿意加入呢?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年轻人不愿去工厂?—●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创业的身影,年轻人似乎更愿意自己创业或者进入互联网公司,而不愿意进入传统制造业工作。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青年表示不愿意进入工厂或车间工作,这给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当大家究其原因,其实有很多种因素。

很多年轻人对工厂里的工作环境持有偏见,认为里面脏乱差,加上需要值班轮换,身体吃不消。

还有人认为制造业的工资待遇相对偏低,且要成为一个熟练技工需要较长时间积累,刚入行时更是收入微薄,但在互联网公司,薪资可以通过业绩提高得较快。

不少家长也不希望子女进入工厂,担心环境对他们不好,也有部分用人单位通过压低工资等手段剥削技工。

年轻一代现在比较注重工作的体面感和成就感,觉得进入制造业不能实现自我价值。

而去工厂或许会被视为失败者,他们也不愿意冒这个险,那么如何解决好制造业的用工荒问题?

其实先要转变大众的观念,通过宣传培养年轻人对制造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展示一线技工的精神面貌和贡献。

要树立技能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并重的理念,提升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接着改善工厂环境,提升制造业的形象,使之成为能吸引年轻人的产业。

可采用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改造车间,提高工作环境,最不能忽视的是提高初级工人的待遇水平,并建立合理的技能等级和晋升体系,制定规范的培训机制,让技工有获得足够报酬的路径。

可设置相关的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技工阶层获得应有尊重和保护,落实工人的各项权益,禁止用人单位的非法行为。

加强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推动智能化升级,提高工作效率,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降低简单重复性劳动。

●—?结语?—●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缺工潮"困局已见端倪,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制造业转型升级。

与其担忧人口红利消失,不如思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升级,提高制造业效率和附加值。

也许,这正是中国制造迈向质量和品牌时代的契机。

当下我们更需审视制造业环境,破除体制弊端,激发创新活力,留住并培养优秀人才,只有融入新思维、新技术,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新生机,在新时代占领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