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古代兵器的制造技术及其原理(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24-06-05 21:55:31 制造技术 920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1.大家都喜欢历史,而我觉的乱世的时候的历史更为有趣,乱世就意味着战争,谈起战争必不可少的就是兵器,今天我就整理了一些我看到的关于中国古代兵器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2.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冷兵器时代,时间大约是自原始社会晚期到公元十世纪

古代兵器的制造技术及其原理(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简史)

3.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冷兵器时代,时间大约是自原始社会晚期到公元十世纪。

4.第二阶段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阶段。时间大约是自11世纪到清代后期。自从洋务运动的进行开始,中国古代兵器史上的冷兵器和火器并用阶段才结束。

5.这虽然分为两个阶段,但还是有一个过度的过程的。比如秦汉时青铜戟和铁戟就混合使用着。

6.今天,我打算各种兵器逐一介绍它们的发展史。

【戈】

1.戈是一种用于击刺和钩啄的兵器。其特点是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钩割或啄刺敌人。最初的石戈是由石刀、石斧和石镰等劳动工具发展而来的。

2.商代早期铜戈分“内直”和“曲内”两类。直内戈是最原始形态的戈,形似一把镰刀;曲内戈的形制有了变化,制作也比较精细。

3.标准的青铜戈由戈头、戈柄、铜尊三部分组成。戈头又分为援、内、胡三部分。

4.所谓的“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钩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位,体狭长,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扁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形成锐利的前锋。

5.“内”位于“援”的后尾,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尾部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

6.为了避免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间设有凸起的“阑”。

7.“胡”是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增开缚绳的穿孔。

8.“柄”为木质,为了便于前砍后钩,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一般步战用短柄,车战用长柄。

9.“铜尊”的作用就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能插在地上不致斜倒。

10.商代中期以后,青铜戈的形制有了不小的变化,最明显之处是戈头上扬,加大了戈头与戈柄的夹角,改进了戈援的锋刃,增强了攻击和杀伤能力。

11.同时对戈头与柄的结合方式也进行了改造,发明了銎内式戈,可将柄直插入銎内,使戈头与柄的结合更加牢固。

12.而且,直内戈的“胡”也逐渐加长,“穿”也不断增多,便于戈头与柄之间的缚绑。

13.西周时期青铜戈在以前的直内戈上有所改进,此时的戈援与戈阑之间的夹角由原来的90°直角扩大到了小于100°的钝角,另一方面,胡加长,穿增多。此时的銎内戈、曲内戈已不多见。此外,戈的侧阑都被铸成向后斜出的翼形。

14.战国时期的青铜戈又有了新的变化,戈援的形状由平直变成了弧曲状,并且下刃和胡上出现了孑刺,大大增强了钩杀能力。同时,又做出了边刃,也可以用其击杀敌人。

15.但是秦朝之后,随着兵器的不断发展,戈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矛、枪】

.1.原始时代的矛最初应是木矛,即被削尖的竹木棍棒。

2.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制造了复合式石矛。他们将尖石头经过磨制,变的异常锋利,有的还钻上孔,然后绑上木棒,这样一件石矛兵器便做成了。

3.除了石矛外,人们还使用少量骨矛,制作原理和石矛差不多。

4.矛是用手格斗的兵器。而将矛向敌方投掷就成了镖枪。

5.考古学家还发现,原始人将翼形器通过穿孔绑缚于镖枪的柄上会起到稳定作用,这就类似于箭矢的羽尾。

6.青铜矛是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它的作用在商代仅次于戈。当然它也是中国冷兵器中使用最长久的兵器之一。

7.矛,又名铍,销等,由矛身、銎、柄、鐏等组成。矛身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有血槽,为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以减少阻力。

8.銎用于安插矛柄,一般呈圆锥形。柄为竹制或木制,一般长2丈多。为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

9.柄端有鐏,用于插地时固定。这个时期,青铜矛与石矛、骨矛还是并用的。

10.商代中期,青铜矛大量使用,并逐渐取代了石矛和骨矛。

11.这时的青铜矛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双纽式三角形叶矛,另一种是双孔式亚腰尖叶形矛。

12.商代后期按照矛的长度也分为步战短矛和车战长矛。据考古发现,这种短矛长度大约1.4米。春秋时期,矛也有长短之分,步兵用的酋矛为4.5米,战车士兵用的夷矛为5.4米。

13.到春秋中晚期,青铜矛的矛体逐渐变窄,这种矛的特点是:体窄、刃直、身筒(装柄的骸一直延伸到矛叶中部),装柄的部位有钉孔或双纽。这时期的青铜矛长度大约在1.94米到2.8米之间,矛柄为竹制或藤制。

14.战国时期的矛上面刻有铭文,记载了制造年月、部门和官吏、工匠名称。从战国晚期开始,矛头改为铁制。

15.秦代铜矛形式比较单一刃体宽扁平直,两面铸有血槽,銎体中空呈椭圆形,秦代的矛最长者达6.7米,在古代长柄兵器中实属罕见。

16.而到两汉时期,铁矛已经成为骑兵使用的主要长柄兵器之一。西汉时期铁矛的长度已大大超过铜矛,最长者可达70余厘米。

17.汉代还有一种形似矛的兵器,名叫鋋。鋋比矛更细更长,呈扁平状,双侧有刃,下有铁柄。两汉时期的鋋最长者可达3米。

18.三国南北朝时有一种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又称“槊”即所谓的“丈八长矛”,约4米长。

19.因为槊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又便于马上骑兵击刺,所以,从三国时期到十六国以后便成了重装骑兵的主要武器。

20.据古文献记载,当时还出现了一些形制独特的槊,比如三国时公孙瓒使用的“两头施刃”(两个枪头)的马矛以及羊侃所用的长二巷四的“两刃槊”。

21.至唐以后,矛始称枪。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枪有四种,“一曰漆枪,二曰木枪,三曰白干枪,四曰扑头枪。”这四种枪有不同的用途:漆枪是专供骑兵使用的,木枪是供步兵使用的,白干枪是供羽林军使用的,扑头枪是供金吾使用的。但是有文无图,所以形制不可考,据说漆枪较短,木枪较长。

22.枪还有其他作用,比如渡河时可以用于扎缚木筏,夜营时用来支撑营帐,用途广泛。

23.在宋代,枪均以木为杆,前安铁枪头,后装铁镦。

24.宋代枪的形制比较复杂,除步骑兵装备的枪外,还有专门用于攻城的枪和守城的枪。

25.攻城用枪枪杆较短,约1.84米,便于在掩护挖城的头车、绪棚中使用;守城用的枪枪杆较长,约7.68米,便于刺杀正在爬城的敌人。步兵用的有素木枪、鸦顶枪、锥枪(无锋刃,训练专用)、镖枪(又称梭枪,可投掷,是与盾牌组合使用的标枪)等四种

26.宋代枪的名称也很多,北宋《武经总要》记载的骑兵用的枪多达9种。如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等

27.还有攻城用的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蒺藜枪。拐枪等。

28.守城用的有突拐枪,抓枪,拐刃枪,钩竿等。

明代的枪制造比较简单,以木或竹为杆,长度在3.73米以上。

30.此外,明代还有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特型枪”,如铁钩枪可刺可钩,龙刀枪有旁刃可刺可砍可叉。

31.在明代,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

32.清代的枪形制大体与明代相同,刃为铁制,柄为木竹制,系有革带,以为背负之用。清代长枪类兵器很多,仅《清会典图丶武备》中就记载了16种,

33.如绿营用长枪,全长约4.48米,刃长22厘米;虎营用的虎枪,全长约2.66米,刃长29厘米;此外,还有钩镰枪、虎牙枪、火焰枪、钉枪十字镰枪等。

34.到了晚清,长枪趋於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

【斧钺戚】

斧、钺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所以我就一块讲,可能有点乱。

1.原始人类利用力学的尖劈原理发明了石斧和石钺。由于石斧可以用小力发大力,所以成为了原始人常用的一种兵器。后来石斧的磨制更加精细,便出现了更加厉害的兵器石钺。

2.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发现,许多石钺上还有图案,考古学家推测这可能是一些氏族图腾,所以,石钺还有可能还象征着氏族首领的权力。

3.到了青铜器时代,钺已经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砍杀类兵器了。

4.钺刃呈平或圆状,主要由钺身和木柄两部分组成。装柄的方式和戈差不多,用直内入木柄,钺柄与钺刃呈平行状,青铜钺在商代初期即已出现。

5.商代中后期的青铜钺与前期相比,在形制和使用功能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为了使钺身与木柄的绑缚更加牢固,钺身与“内”上的“穿”增加了,此外,在钺身与“内”之间出现了“阑”。

6.同时,钺形也较前期变大,如河南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呈体态厚重之状。

7.据考证,商代后期的青铜钺已具有多种功能:首先,他是一种砍砸兵器,其次,它又是一种行刑工具,商代的一些出土铜器上都有用钺杀人的图形。

8.而且,它还是商代君王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物,经常被用作出行大典时的仪仗用具,比如,分封诸侯与命将出征,天子赐钺,表示授以征伐杀戮之权。

9.此外,不少青铜钺上也开始铭文,比如妇好墓里出土的一个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的钺上就有“妇好”二字。

10.西周时期的青铜钺有两种形制:一种与商代青铜钺类似,钺身上有一大圆孔,内和肩上有三穿。另一种是钺身整体呈半环形。

11.西周时期,青铜钺的主要功用是作为象征杀伐之权的仪仗兵器。当然,青铜钺在西周也用于实战和刑杀。

12.正是由于钺权力和杀伐的象征大于它在战争中作为兵器的实用价值,所以,到春秋时期,随着周室衰微和礼乐崩坏,青铜钺便开始走了下坡路。

13.秦汉以后,钺基本上退出实战领域,仅用于仪仗。

14.戚是商代出现的一种形似钺的铜兵器,但形体比钺小得多。戚是商代武舞中的一种“舞具”,也就是一种“道具兵器”,《礼记》中记载乐舞中的武舞者即左手执盾,右手执戚。

15.斧,又称斨,是商代钺形的一种砍砸兵器,同时也做刑具用。斧的形制与钺相类,不同之处在于斧的形体细长,与钺的宽短稍有差别。斧的刃一般呈平状或略带弧形。装柄方式有“直銎式”和“管銎式”两种。

16.和钺一样,青铜斧在战国时期更趋走向衰落,作为兵器,它在战争中的实用价值已微乎其微,一般只用作仪仗或生产工具。

17.汉代以后,由于铁制大斧沉重而锋利,所以斧又被重新重视。

18.隋唐时,战斧的刃度加宽,柄缩短,提高了斧的砍杀效能,依其式样叫做长柯斧和凤头斧,唐代就常用斧作战,将斧列为常备兵器之一。

19.宋朝军对在对契丹、西夏、女真等军队作战时,骑兵处于劣势,主要靠步战取胜,故宋兵多持斧抗击北方骑兵。

20.《宋史杨存中传》中记载有一次战争杨存中指挥万人手持长斧,大败骑金军。宋代的斧得到了发展,有长柄和短柄之分。

21.长柄斧是战斗交锋中使用的战斧。短斧长约90厘米左右,是攻城时挖地道用的工具,应急时也可用于战斗,还在守城时用于砍攀登城墙的敌人。。

22.元代蒙古兵把斧作为近战的主要兵器之一,冲击时斧剑齐下。

23.明代还有专供骑兵用的大斧,如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等。

24.清代八旗和绿营都有装备斧,八旗前锋营装备的斧有圆形刃和平形刃两种,绿营装备的斧有长柯斧和双斧、双钺;双斧、双钺都是一人双手持用的,每只重一斤多,柄长一尺六寸。

25.三板斧

古代长兵器的一种,又名“马战斧”。相传为程咬金所用。斧阔五寸,柄长七尺。用法有劈、砍、剁、搂、截、撩、匀、片、推、支等。

26.大斧

斧重柄长,斧头有铜制和铁制两种。斧头一面有刃,刃阔八寸左右,尾部厚而窄,并带有突出往下弯曲的尖角。柄长丈余。大斧用于仪仗之兵,也用于骑兵攻城斩关或先锋拔寨之用。

27.鱼尾斧

斧头形似鱼故得其名。其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搂、抹、刺、云、片、钩、挂等。

28.宣花斧

斧头刃的一面特别大,斧端之刺较一般长。其用法与斧同。

29.短斧

短斧的主要种类和作用,具体可以参考长斧中的介绍。另有多种双斧,均在双兵械中再作介绍。少林板斧长二尺八寸,斧头长一尺二寸,刃宽九寸。

30.凤头斧

斧头长八寸,刃阔五寸。尾厚刃薄。柄长二尺五寸。是斧中较短的一种。

31.峨嵋斧

长九寸,刃阔为五寸,柄长三尺,粗约盈把,常用于近战或地道内掘土所用。

32.双斧

现代斧作为武术的器械之一,由于演练起来比较笨重,有的套路已经失传了,故而使用斧者已不多见。练习斧时,要求吞吐起落,粗犷豪爽的风格,舞动起来,姿态优美,是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武术器械。

33.板斧

短斧的一种。斧头刃阔五寸,双面开刃,颈长八寸,尾厚刃薄。柄长三尺,可作兵器之用。一般为双斧并用,少单用者。力大者方可使用。

34.双板斧

属双短兵器。斧头呈扇形,柄长二尺五寸至三尺。用时左右手各持一斧。其用法有抡、劈、砍、扎、由、云、撩、挂、削、扫等。

35.凤头双斧

由月斧、曲刃、凤头、护手盘、斧柄、尖镦等部分组成。

36.少林宣花斧

少林双兵器之一。杆长二尺七寸,头长六寸九分,两尖宽距七寸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