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养猪技术制造商(美豫名品|牧原集团:持续精进 助力中国迈向养猪强国)

发布时间:2024-05-22 05:18:56 制造技术 455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牧原集团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始创于1992年,历经31年发展,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猪肉产业链,主要产品有商品猪、种猪、仔猪和猪肉。目前集团总资产2000亿元,员工15万人,旗下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上市,养猪业务遍及全国24省(区)103市217县(区),2022年出栏生猪6120万头。2019年,成立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现已成立25家屠宰子公司,发展布局11省21市25县,投产10个屠宰厂,产能2900万头,猪肉销售覆盖20省67市。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李栀子司马连竹

养猪技术制造商(美豫名品|牧原集团:持续精进 助力中国迈向养猪强国)

回锅肉、咕噜肉、红烧肉、狮子头……拥有9000多年养猪史的中国人的餐桌上,猪肉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家家都有因猪肉而闻名的美食。

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猪肉接近40公斤,全球领先。然而,因为饲料成本高、猪药费高、养猪效率低、生产水平低等问题的存在,中国只是养猪大国,并不是养猪强国。

如何让人们吃上放心猪肉,助力中国生猪产业迭代升级,迈向养猪强国?

30年来,牧原集团始终不忘初心,坚持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生产让人们放心的猪肉;30年来,牧原集团始终不忘成长,坚持学习借鉴,对标对表,不断精进;

30年来,牧原集团始终不忘创新,坚持革新研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30年风雨兼程,30年砥砺前行。

现如今,牧原集团已经发展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猪肉产业链。目前,集团养猪业务遍及全国24省(区)103市217县(区),2022年,出栏生猪6120万头,位居全球第一。

然而,牧原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

向下扎根,元点发力。助力中国从养猪大国迈向养猪强国。

不能让种猪“卡脖子”

“这块后腿肉的横切面如同雪花一样,可以媲美A5和牛了。”2020年的一天,正在牧原肉食品城生猪屠宰生产线上巡检的屠宰事业部总经理徐绍涛惊喜道,“牧原养出了雪花猪。”

“雪花猪”的肉真不简单,云雾般的白色脂肪分散在红肉间,如同大理石纹般惊艳。切上一片,放在炙热的铁板上:滋滋的油花在铁板上跳跃,散发出香醇的气味。夹起一片品尝,恰到好处的肥瘦比例,让人吃起来香而不腻,脂汁丰腴的口感在唇齿间雀跃,完全凸显高级肉质的美味。

“这个堪比野生水稻的发现,真的颠覆了人们对猪肉的认知,它将重塑猪肉史……”人们惊喜于“雪花猪肉”的高级、美味、难得。只有牧原董事长秦英林说道,“这并不是什么意外发现,而是牧原集团这么多年来,始终坚持自主培育良种的必然结果。”

1992年,牧原集团就是从22头种猪开始做大做强,他们当然知道优质的种猪意味着什么。

2000年前后,由国外引进的瘦肉精,被不少业内人士当作一条“致富捷径”,添加在饲料里进行畜牧养殖。

“我免费提供瘦肉精,你只管喂,我全部包销,收购价每公斤还涨3毛钱,保证仪器检测不出来。”猪贩子诱惑道。

“不行,我们养的不是猪,是肉,是食品,是生命,是给孩子吃的,是给爹妈吃的,要有责任和良心,我们要用生命来维护我们的品质。你们谁用,我开除谁!”秦英林一口回绝了这个财路,即使这让他每年少赚了200万元。

大家抵住诱惑,扛住压力。为了优化猪肉品质,育种师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头猪一头猪地测背膘、测瘦肉率。挨个儿选,择优育。

“几年下来,我们猪的品质比那些喂瘦肉精的还要好。”牧原集团种猪部相关负责人李振骄傲地说,“那年,我们是河南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可以出口猪肉的公司。”

30多年的良心育好种,让牧原一路披荆斩棘……

2018年,一场非洲猪瘟,让中国生猪企业遭受了重创。

如何快速恢复产能,种猪是关键。

“当时国内行业普遍缺种,因为很多企业的种猪都依赖进口。”李振介绍道,“但是牧原不缺种猪,因为我们是自己育种,而且牧原每头猪都能拿来当种猪,它的品质是有保证的。”

“卖!以肉猪的价格向全国提供种猪。”这样的决策也推动了国内生猪产能的恢复,使国人的“肉盘子”端得更牢。

牧原从1998年开始布局种猪育种的“种子计划”,坚持价值育种,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猪肉产业链各环节价值最大化为育种方向,创新轮回二元育种体系。经过长期的自主选育,现在可以用生产肉猪的方式,生产种猪,突破种猪限制,降低了养猪生产成本。

当前,牧原拥有专业育种人员2300余人,核心种猪群规模居全国前列,具备为行业年供应3000万头优质种猪的能力,种猪供应能力全球第一,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

“养猪也能绿色环保”

“养猪脏,养猪臭。”这是社会对养猪行业的普遍认知。如何破圈,走好绿色养殖的环保之路,牧原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种、养”百川径流,终归人之口腹,自然循环方是“健康之本”。牧原集团坚持“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循环”原则,以综合利用为出发点,提出水肥贮存还田技术模式,实现“猪养田”生态化循环。

“项目初期,我们工作队天天骑着三轮摩托车,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推广水肥还田技术。”牧原集团环保后勤部的闫丙建一上班,就和队友们驻扎到了村里。

“你们这不就是往田里倒猪尿嘛!”“这种肥料肯定会烧苗”……

乡亲们的不解,让闫丙建吃了不少闭门羹。既然口说无凭,那就亲自示范。

“我来种地让大家看!”闫丙建在场边上种了一片试验田。隔一段时间他就会请乡亲们到地头看庄稼长势,测量土壤、地下水的环保指标。

怎么种?怎么施(肥)?什么时候施?施多少?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第一年,我们一亩地就少上了30%的化肥,增产8%,平均每亩减投增收295元。”闫丙建把账目算得明明白白,乡亲们也都心服口服。

从不愿施,到抢着施,乡亲们认可了水肥还田技术的价值:它既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又能提高土壤的肥力。

为了挖掘水肥还田技术更高的价值,驻扎在全国各地的牧原农艺师们向着目标,一直尝试突破。

“龙山马湖,渴死寡妇。”牧原集团陕西蒲城10场地处渭北旱塬地带,全年干旱少雨,庄稼收成低,一年只收一季作物。

“如果充分发挥水肥的价值,实现夏季种玉米,冬季种小麦,一年两耕,不仅可以解决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牧原集团陕西蒲城10场农艺师团队想到。

他们便开始找地做实验,选择地块、测土配方、确定施肥逻辑、灌溉底肥、选种播种、长势追踪……经过全生命周期的追踪实验,验证了他们心中一年两种的想法,便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村民。

然而,村民们都犹豫了。种植大户张栓社说:“我这60多岁了,都没有见过这里一年种植两季庄稼,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农户纷纷表示种一季冬小麦安稳,“夏玉米种植用水肥替代水和化肥,玉米产量会不会太低?到时投资的种子、化肥、人工、机械等都会打水漂,如果夏玉米收得太晚肯定会影响下半年播种冬小麦。”

农艺师们又找到周边种植大户进行示范,从实验逻辑到种植管理进行全面讲解,在种植的过程中经常到田间地头开观摩会,给农户讲解夏玉米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他们已然成了“夏玉米医生”。

当农户们看到示范田里玉米茎秆壮实,棒子粗大,颗粒饱满,就纷纷找到农艺师们,要求把牧原的水肥留给自己,还表示自家也要种植夏玉米。

2022年,农户们夏玉米产量达到450公斤/亩,增加收入1000元/亩,同时也不影响冬小麦种植。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农户尝到了一年两耕的甜头,自发组织向牧原送来锦旗,感谢牧原提供的水肥和农技服务。

与此同时,在吉林大安,1992年出生的周晨辉,研究生一毕业就扎根到这里一望无际的“白土地”(盐碱地)。他用水肥涵养土地的方法,在1100亩改良盐碱地上成功种植水稻,使盐碱地改良更加绿色、高效;

在内蒙古奈曼,通过水肥涵养,沙漠已变成绿洲;

202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喜平,正带领团队,进入养殖废水处理的“无人区”——废水净化回用,以实现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

90后吴祖坤同一批年轻的职业种植人一起,投身打造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在养、种、料等关键环节发力,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牧原,千万个有理想、有技能、有才华的年轻人,正朝着推进中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奋斗目标,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千方百计稳“猪”价

中国是养殖大国,2022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4.54亿吨,其中豆粕用量达到6580万吨,这部分大豆需求高度依赖进口。

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国际局势动荡也牵动着全球粮价。

“牧原从企业建立初期便开始进行低蛋白日粮初试,2000年前后推广应用,这项技术主要是在满足猪群生长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在饲料中补充适量5-6种微生物发酵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减少豆粕等蛋白原料使用量。”牧原集团营养研发负责人师子彪介绍。

“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喂得多,猪吃得多,长得就好,这些其实是片面的。”牧原集团营养部配方师刘振振说,“我们研究发现,并不是吃得多就好;吃得多,多余的物质也会变成粪便排出体外,这样不仅浪费粮食,还增加了碳、氮的排放量。”

在市面上,饲料厂商大多是按美国NRC标准饲料配方进行配比,它的标准可以满足行业的平均需求,但是并不能实现个性化定制。

“我们就是猪宝贝的私家营养师。”研究生一毕业就来牧原入职的配方师张银银说道:“我们现在依托智能饲喂、智能巡检和估重等智能化系统,对猪的采食量和日增重等信息实时采集,对饲料进行科学配比基本可以实现一场一方案、一日一配方。”

正是对营养本身的不断深入探究,牧原集团养殖的生猪在营养师的精心饲养下,各项指标持续精进,肉质、品质不断向好。

“我们还将持续探索氨基酸微生物发酵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为节粮节地做出贡献。”师子彪说。

低蛋白日粮的应用,不仅对企业有切实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行业、国家意义重大。

据测算,应用低蛋白日粮配方,一头猪可节约大豆31.4公斤,减少1.5公斤氮排放。若低蛋白日粮在全国推广应用(全国年生猪出栏量按6.5亿头计算,行业猪用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按照17.7%计算),生态方面,全国可实现氮减排98万吨;社会方面,可节约大豆2000万吨,节约土地1.5亿亩。

突破规模不经济“魔咒”

经过31年的发展,如今的牧原集团,拥有300多家子公司、1600多个养猪场、15万名员工、170万套智能设备……

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高效运转?答案是:智能化!

养猪虽然是个传统产业,但是“牧原智慧养猪”,是一个集智能化科技、数字化管理和现代化养殖于一体的养猪新模式。

这种智能化养猪模式的核心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养猪过程进行精准控制和管理。

“我们现在就可以借助智能化的养殖管理系统,对养猪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猪群的健康状况、饮食习惯、饲料消耗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智能调整饲料配方、智能控制环境温度湿度、智能监测猪群健康状况等功能,从而减少人工、提高效率、保证安全。”牧原集团智能环控负责人谢贤斌介绍。

让养殖更“智慧”是牧原一直所追求的,但其研发路并不顺利。

“当时在国内市场上,懂智能化的不懂养猪,懂养猪的不懂智能。这种合作模式矛盾多、效率低,而智能化在疾病净化方面的应用问题又亟待解决,就只能跨界学习、自主创新了。”谢贤斌回忆道。

设计过滤系统、寻找过滤耗材、控制空气流量、设计喷淋设备……创新路上,虽然问题重重,但终归都迎刃而解。短短半年时间,一套可操作的智能猪舍环控系统就在公司推广使用了。

然而,好景不长,2020年初夏,因为猪舍的智能温控程序设置问题,导致猪舍内温度过高,生猪的生长性能受到影响,公司损失近45亿元。

“虽然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但是公司并没有责怪大家,而是继续鼓励创新,及时纠偏。我们对技术的科研更加有信心了。2021年6月,生猪的各项指标,创公司新高。”谢贤斌说。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21年7月的一场大雨,暴露了喷淋设施的技术漏洞,导致生猪大面积腹泻,损失约27亿元。

沉下心,稳住干,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最终牧原集团研发出的智能环控系统实现了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合而为一,助力集团各项指标一路上扬,屡创新高。

创新路上的跌宕起伏,让谢贤斌越战越勇,他坚定地说:“我们经受过挫折,也看见过成功,所以我们不怕失败,很多事情只要我们敢去想,我们都能做成!”

在智能化革新的路上,牧原集团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现如今,牧原集团内部每天10亿条数据汇就“云上”作战图,人效、物效、猪效三效联动,使牧原集团高效协同运转,突破了规模不经济“魔咒”。

“牧原,是全社会的牧原”

4月28日,牧原集团向全球发布《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

报告显示,牧原集团助力6万大学生圆梦大学;为54万人次小学生送去爱心和温暖;为2.6万人次优秀教育工作者送去奖励;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向河南农业大学捐赠10亿元,为西湖大学捐赠9亿元股权,助推前沿技术创新研究。

报告指出,牧原集团依托猪肉产业链吸纳10万余名当地农民就业,并建立完善的高级职业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通过产业赋能,让农民成为高级养猪技工,目前,牧原有高级养殖技工7万余人。

报告强调,牧原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广低蛋白日粮,实现“环保发展五台阶”:零排放、无隐患、无臭气、减雾霾、碳减排。

报告总结,牧原集团推行绿色低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2022年,牧原实现减排温室气体408.8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167万亩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碳排放强度为1.0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千克猪肉,同比降低4.79%。

牧原集团始终把自身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置于国家全局与新发展格局中加以谋划,奋发有为地践行初心使命,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答卷。

猪粮安天下。稳定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牧原集团将从技术元点发力,实现业务底层突破,具体在加强科技驱动、坚持自主育种、加大猪病研究力度、加大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应用、坚持绿色发展等方面入手。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从养殖大国向养殖强国迈进。”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对记者说道。

公司介绍

●牧原养猪业务分布全国24省(区)103市217县(区),子公司288家

●2022年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生猪6120万头,

屠宰业务分布全国11省(区)25县,2022年屠宰量736万头

●累计申请专利1982项,研发人员6134人,研发投入11.42亿元

环保

●2022年,温室气体减排共计408.88万吨

●2022年,节约淡水402.55万立方米

种猪

●具备为行业年供应3000万头种猪的能力,

2020—2022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猪127万头,

摆脱对进口种猪的依赖,助力行业发展

品牌荣誉

●2018年,获得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先进企业“最具价值品牌”

●2021年9月,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荣获“2021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先进企业”

●入选2021中国上市公司品牌活力榜第一名

●入选2022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

造福员工

●员工培训支出超5亿元,培训覆盖比例100%,

累计1.3万人次入选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产业生态

●2022年合作伙伴2.5万家,

帮助合作伙伴获得银行89.7亿元资金支持

社会责任(支持教育)

●自2003年以来,持续20年深耕教育公益领域,打造了牧原“聚爱助学”系列公益项目(聚爱助学·春雨计划、聚爱助学·金秋计划、聚爱助学·春苗计划、聚爱助学·朝露计划)。截至2022年末,“聚爱助学”公益项目累计捐赠金额达到2.7亿元

乡村振兴

●带动社区共同发展,投入资金超160亿元

●2022年,开展农技服务9680次,覆盖村庄11321个,培训农民27.76万人次,粪肥施用农田526万亩,帮助农户减投增收295元/亩,改良盐碱地22.44万亩,治理沙漠地7.2万亩

●吸纳10万余名农民就业,吸引4万名大学生投身农业

行业贡献

●与行业共享低豆粕日粮技术,全国推广可节省大豆2074万吨,节约土地1.53亿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