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制造技术创新交流发言提纲(杜祥琬院士: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发布时间:2024-07-30 23:38:37 制造技术 60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11月1日,2023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青年文化创新主题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以“通过青年创新丰富文化多样性”为主题,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凝聚青年共识,倡导青年行动,为我们的世界人民团结贡献青年之声,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贡献青年力量。论坛高朋满座,我们特别整理了来自嘉宾的精彩发言,以连载形式陆续更新,以飨读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杜祥琬

制造技术创新交流发言提纲(杜祥琬院士: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来自世界各国的贵宾们、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这次论坛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交流。大家知道,世界的未来靠青年,特别靠青年的科技创新。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就是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显著加快,推动这个进步的第一动力就是科技创新。20世纪初叶以来,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军用和民用技术的手段和装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20世纪一个重大的发展就是核物理,核物理带来了核力量,成为国家力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在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天发表的政府声明,明确阐述了中国只是为了本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建设无核武世界,使我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核大国。同时,我们还大力推动了核能和核技术的和平应用发展。

20世纪的重大科技创新之一,就是激光。1960年的这一重大发现,是受激辐射的开端,它不仅使古已有之的“死光”的幻想成为现实,而且大大推动了光的各种和平应用。激光能够创造极致的实验室环境条件,推动物质科学的前沿性、基础性的研究和进步。激光对于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天体物理的基础性研究也是得力的工具。激光核聚变使受控核聚变有了新的希望,现在人们都非常热衷于这个方面的进展。最近美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步。激光分离同位素也是激光技术独特的应用,六十多年来和激光有关的诺贝尔奖就有十几项。

激光制造具有一些特点——高能量密度的聚焦、容易操作、高柔性、高效率、高质量和广泛适用于各个领域,所以被称为万能加工工具。激光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从辅助技术变为主流技术,激光产值规模已经占了激光应用的30%以上,显著提升了激光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并且推动了工业智能化的进展。我们每个人都在用的手机,其中90%的零部件都需要激光加工来制造。

激光技术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一类新的技术手段,形成了包括激光诊断和激光治疗的激光医学。激光诊断技术、激光治疗技术,还有激光检测技术,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技术进展,使得激光医疗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大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产业规模将不断增长。

激光技术应用于测距、成像、指向、制导、通讯、对抗等,在改善装备性能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改变着战争的面貌,特别是高能激光正在进入装备,其军民融合的天然本性,也使之不难适用于公安、救灾,比如激光灭蝗、激光除冰等。世界上几个大国都在开展激光武器的研发。

我们国家的强激光技术,我给大家介绍冰山一角,是新华社已经公布的“低空卫士”。我们利用激光技术建立一个装置——它在“9.3”阅兵当中发挥了实际作用,特别是对付低、慢、小这样一类目标,特别有效。所以,低空卫士已经出口,在国际上受到赞誉,在阿布扎比国际航展上,受到了国外一些用户的欢迎。沙特也引进了中国的激光。“沙特官宣:全球首次!‘寂静狩猎者’实战击落无人机。”这是沙特的报道。他们在刚刚开幕的国际航空展上宣布,在中国购买的激光防控系统已经在实战当中成功击落了一架无人机,并且取得了第一个实战成果。沙特没有公布作战的具体细节,但是他们对这样的战果感到很兴奋,认为它的性能很先进,补充了沙特军队防空力量的不足。

世纪之交,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类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手机时代,人们每天的活动交往都离不开互联网,可以说机不可失。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通信、购物、会议等都已经电子化,这不仅用到很多新技术,而且还创造了一些新的业态,比如我们经常开的腾讯会议。

AI人工智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技术,它也会给许多领域带来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智能化的程度。同时,关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数智化改造,全方位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做好人才、资金、技术要素的保障,推动各个地区制造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弥合数字鸿沟,共同培育中国创造发展新功能。

大家都关心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世界各国差异种种,矛盾重重,但是生活在一个星球上的各国,还是吵而不崩、斗而不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框架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共同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像总书记所说的,“巴黎协定”是应对人类气候变化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的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直接导致能源必须向绿色、低碳转型。现在全球的能源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全世界占能源的80%以上。国际上以油气为主,中国以煤为主。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目前首先要清洁高效地用好化石能源。例如燃煤发电,燃烧300克标准煤,可发一度电,但是高效的发电厂,只要248克标准煤,就可以发一度电。为了达到把300克煤降低到248克的标准,就要把燃煤发电的各个环节——煤如何燃烧放出热量变成电,转换效率,每一步都要“吃干榨净”,这是创新的核心。

同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对中国来说,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我们的资源禀赋里,是有可“立”的——风、光这些可再生能源,它们本身是可再生的,但是要通过发电利用它们,就需要相应的装备,比如说太阳能电池、风机等,这些装备需要多种材料,这些材料不完全是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相关的循环利用技术,要把风机、太阳能电池等,回收或者再利用,或者做新材料科学的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生产关系角度的创新,包括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对解放生产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代西方国家能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的科技。我们国家经济规模大,但是大而不强,经济增速也很快,但是快而不够优,必须从粗放型发展走向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地建成科技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要看科技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同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精神建设。我们必须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的灵魂——精神建设,这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文化保障。

中国在“两弹一星”的过程当中,凝练了一个事业文化——“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就是要发扬这样的精神文化,保障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科技精神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要求真,科学技术一定要求真,这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第二要创新,这是科学精神的特征;第三是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这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今天,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用于武装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意义深远的基础建设,是实现科技强国这一新的国家目标的精神长城。

我想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有一群人,他们坐了8年冷板凳,没有任何成果。因为科技部给他们下达了一项任务,研究太赫兹这个波段的光,不仅要出来,而且要能够达到一定的功率。他们做来做去,光是出来了,但是达不到这个指标。这群人从年轻做到中年,最后做成了。

青海有一个大气本底观测站,叫“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观测站”,海拔是3816米。这里方圆50公里没有企业,也没有人口居住,就是为了保证大气本底不受人的生活干扰。研究人员在3800多米的地方,每天早上上来,晚上下去。大家都知道,心脏对3800米的高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也都是中年人,很不容易地坚持了十多年,做大气本底的观测,为世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比如,二氧化碳在大气里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他们都测得非常清晰。在亚欧腹地,只有这一个观测站给世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

就像总书记所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