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冷兵器制造技术(「中国大历史」冷兵器是怎么来的?制造、起源与神话)

发布时间:2024-04-12 01:40:27 制造技术 244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冷兵器的起源与神话

冷兵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冷兵器制造技术(「中国大历史」冷兵器是怎么来的?制造、起源与神话)

据说,最早发明石头兵器的人是炎帝神农,他是原始兵器制造的首倡者;最早发明玉制兵器的人是黄帝,他是仪仗兵器制造的首倡者;而最先发明铁质兵器的人是蚩尤,他是战争兵器制造的首倡者。

在后世传说中,黄帝象征着礼义,蚩尤则象征着残暴,从这里也能看出些端倪。

蚩尤发明的兵器主要有四类,即短兵器剑,长兵器戈、矛、戟,盾类兵器铠甲,以及远射兵器弩。

这些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沿用,经久不衰。但是终归蚩尤发明论是神话故事内容,其可信度值得商榷。

冷兵器的分类

有关冷兵器的分类,一般有这么两种,即“五兵”与“十八般兵器”。

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早期,有“五兵”的说法。“五兵”的说法众说纷纭,大体又可以归结为三类。

第一,纯近战说,最早的“五兵”指戈、殳、戟、酋矛(短矛)、夷矛(长矛)五类。都是近战类兵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弓箭制作技术的成熟使这一说法有了改变。

第二,远近结合说。这种说法中,“五兵”指的是戈、殳、戟、酋矛(短矛)、弓矢。

在汉代,兵器杀伤力的增大使得人们开始重视防御性武器。

第三,糅合防御说,即矛、戟、钺(大斧)、楯(盾)、弓说。

这种说法由汉代的郑玄提出,另外又将弓矢类兵器统称为“六弓四弩八矢”。

历史的车轮继续推进,“五兵”慢慢又不能囊括日渐繁复的兵器种类了。

此时就出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十八般兵器”的说法。

最早,十八般兵器的定义是,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稿、殳、叉、钯头、绵绳和白打。

这里将赤手空拳的白打也包含在内。所谓白打,就是不使用任何武器或器械的技击技术。它包括拳法、腿法,摔跤、关节技等等。有一种名为“褂子拳”的拳法,虽然不使用刀剑,但使用褂子作为武器,也算作白打。

“白打”有“四击”,即打、踢、摔、拿,囊括了白打的全部内容。

十八般兵器的第二种定义是,矛、锤、弓、弩、铳(火器)、鞭、锏、剑、链(多节棍)、撾、斧、钺、戈、戟、牌(盾)、棒、枪、叉。

这里面既增加了软兵器的比重,又增加了火器为一种兵器,反映出了时代演变的特征。

冷兵器的生产与制造

冷兵器的生产有三大重要元素。

一是生产场所,二是生产原材料,三是生产技术。

也就是在哪儿产,用什么产,怎么产?如果解决了这三大难题,那制作精良的冷兵器就不在话下。

历代冷兵器生产场所

在秦汉时期,负责兵器生产的中央机构是少府。

少府中设有尚方令和太仆,下属有考工令,专门负责兵器的生产监督。

唐代时,少府中又增设了军器监,取代考工令的职责,专管兵器的生产监督。

用现在的话说,考工令就是车间主任,军器监就是一群车间主任组成的部门。其设立的目的是加强生产监督。

当然,除了负责生产监督的官员外,军器监还包含有两个负责兵器生产的子机构。

一个是弩坊署,负责弓、弩、刀、矛这类攻击性兵器的生产与制造。一个是甲坊署,负责防护器具的生产制造。

为了大批量的生产,唐代还制定了兵器生产的标准和规格。这也是唐代在制式武器生产上的进步方面。

除此之外,唐代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兵器制造人才储备机制。

当时,凡是进入少府监的工匠都需要接受为期一年以上的培训。制造箭镞的工匠,培训时间恰好为一年;制造刀的工匠,培训时间则为两年。

而且,对于人才的选拔,唐代也是不遗余力。

当时,少府监除了担任杂役的服刑人员,能够进入其中工作都是民间原本就有专门技艺的匠人。

在网罗天下人才的同时,唐代改积极鼓励民间的兵器制造,可以说营造了一个严肃活泼的兵器制造行业氛围。

北宋时,负责兵器生产的机构不再是少府,而是位于开封的弓弩院和南、北作坊(南、北作坊后来变为了东、西作坊)和地方上的一些作坊。

由于北宋军队冗余,军队数量最多时达到了一百三十余万人,因此北宋时期又模仿唐朝建立了军器监。

北宋时的军器监与唐朝又略有不同,它的监督职能减弱,生产职能加强。当时,军器监下有数目繁多的作坊(称为“作”),负责兵器生产。据说最鼎盛时期有一万八千多人(包括七、八千名工匠)从事兵器生产!

南宋时,虽然军器监规模不再,但又增设了御前军器所取而代之,鼎盛时也有三千五百人同时劳作。

除此之外,官办工厂完成不了的份额也会交给民间工匠来完成。当然,为防止兵器外流,南宋时给民间工匠下达任务时会规定时限,兵器打造完成后的三十天内必须上交。

元朝时,早期的工匠都是通过战争掳掠来的奴隶。后来才慢慢建立武备寺,下设生产点负责兵器生产。

此外,元朝的兵器还部分依靠引进。元朝时,因为远征欧洲的原因,收获了部分伊斯兰世界的“回回炮”作为战利品,同时也将火药技术带到了西方。

明代时,汉人政权重新建立,此时工部和内府专管兵器的制造和监督。工部以下又设置军器局、兵仗局、火药局等负责生产监督,再下属又设置诸多工厂(称为“廣”,即繁体的“广”字)来从事实际生产。

在当时,火药技术受到极度重视,火器的生产被视为绝密技术,除了官府外,民间禁止私自研制。

有一个事件可以反应出明朝火器生产工业的成熟。

1622年(天启二年),荷兰人非法侵占澎湖列岛,凭借红夷大炮对抗十倍兵力的明军。当时的明军部队虽然也装备有火器,但却奈何不得。有感于红夷大炮的威力,在将荷兰人赶走之后,明军从澎湖附近的水底打捞出击沉的荷兰战船上的红夷大炮,在极短时间内便仿制出了威力相当的产品!并在以后与清朝的对战中屡立战功!

这种极短时间内的仿制,没有成熟的工业支撑是不可能完成的!

兵器冶炼技术的发展

就冷兵器的生产技术而言,自从铁器产生以后,就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现代人的各种提高金属质量的技术,包括添加微量元素等等,古代人也都掌握了。其中的区别在于,古代人的科学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工业不像现在这么成熟、这么标准,对于个人的经验更为依赖。

现代社会,因为有机器和流水线的存在,一个完全不懂其中关窍的人也能较为轻松地制造出“绝世神兵”。

当然,就铁的冶炼技术而言,也是有一段独特的历史进程的。

最早的兵器生产用铁源自陨铁,那时人们还没掌握铁的冶炼技术,社会也处于蒙昧阶段。到了战国时代后,青铜器技术的成熟掩盖了这部分铁器存在的光辉。当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不成熟的冶铁技术,但是并不是主流。

比如说,统一六国的秦国,它的冶铁技术是诸侯中排倒数的,但凭借着精良的青铜冶炼技术,它仍旧站到了权力的巅峰。

汉朝以后,铁的冶炼技术才真正成熟。此后一直到十七世纪,中国的冶铁技术都是世界最强的,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1200℃以上高温炉的发明,克服了低温冶铁时杂质不能去除而导致的“海绵”现象。铁的硬度得到提升。二是煤炭的使用,煤炭燃烧时间长,比起木炭更适用于高温冶炼的情况。三是风箱的使用,风箱的使用保证了冶炼过程中金属表面始终能与空气接触,使得化学反应充分。此外,高效率的“水排”、“马排”等以物力、畜力代替人力的装置面世,也大大减少了金属冶炼的劳动量。使得大批量生产的难度降低。

以上三点,任意一点的出现都对冶铁行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除此之外,在半成品处理上,古代也有很多技术发明。

比如说,提高铁性能的锻造技术;淬火技术;添加微量元素提升金属性能的“炒钢法”;高效率提炼高质量钢的“灌钢法”,都陆陆续续地在古代社会面世。

以上这些技术在本质上和工业时代没什么两样,但是时代的进步带来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能量来源的改变。冷兵器的能量来源是人体,所以上限很明显;热兵器的能量来源是火药燃烧,它的上限可以不断拔高。

就两者的运动而言,不都是在动力的作用下,向不同方向前进吗?

文后彩蛋——火器来源于竹子?

在中国古代,竹子在兵器制造上很受重视。

首先,弓箭的制作上经常使用韧性、强度都很高的竹子;其次,对于长兵器而言,大小合适的竹子也非常适合做长柄;

而且,在明代时竹子还被用做火器的制作。

十三世纪时出现的能发射弹丸且带有长筒枪管的“突火枪”,其枪管就是竹子做的!

参考文献

[1]筱田耕一.中国古兵器大全[M].萬里機構.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