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再制造技术考研学校有哪些(首次全国首批仅12所,西安交大未来技术学院面向全球选拔研究生)

发布时间:2024-05-04 22:01:46 制造技术 671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1年首次面向全球优秀大学生(含2021级在校研究生)选拔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计算物理医学)四个方向的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是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未来技术学院以“未来科技牵引、学科交叉支撑、产教融合驱动、开放探究教学”为建设理念,围绕推动“四新”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着眼未来科学技术领域与国家重大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机结合,通过培养模式创新和革命性技术创新,促进“两链”融合,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再制造技术考研学校有哪些(首次全国首批仅12所,西安交大未来技术学院面向全球选拔研究生)

未来技术学院将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立足“四个面向”,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为着力点,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突破传统工程科学的人才培养框架,改善工程教育育人生态,搭建符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平台,探索构建以多样性、前沿性、模块化为特征的跨界融合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

本次计划选拔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计算物理医学)四个方向的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具体如下:

人工智能方向导师团队:

人工智能方向导师团队来自于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该所于1986年成立,是国内最早的人工智能专职研究机构

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以及IEEE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团队奖等奖励,四次蝉联“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冠军。

依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学、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拥有一支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在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团队培养了一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军人才,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导师团队:

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包括热质储能、电磁储能和储能系统三个子方向,整合西安交通大学电气、能动等6大理工优势学科。

热质储能方向由何雅玲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包括先进储能与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何雅玲院士/陶文铨院士)、先进压缩空气与抽水蓄能复合储能技术团队(席光教授/王焕然教授)以及大型多能互补系统能量高效灵活转化团队(严俊杰教授);电磁储能方向包括离子电池/超级电容研发团队(徐友龙教授)、氢储能研发团队(丁书江教授);储能系统方向包括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应用团队(别朝红教授/宋政湘教授)、储能系统集成(管晓宏院士)。

智能制造工程方向导师团队:

智能制造工程方向由六个团队组成,分别是智能制造团队、机器人团队、微纳制造与智能传感团队、光学测量团队、空天发动机方向团队以及复合材料3D打印研究团队。

智能制造团队

智能制造团队以长江学者梅雪松教授为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智能装备与智能工厂、机器人、激光先进制造等研究。

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LJ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校企联合横向课题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团队培养博士生获上银优秀博士论文奖4项;研究成果发表Adv.Mater.,ACSNano,Int.JMach.ToolManu.,ACSMaterials&Interface,Small,Langmuir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撰写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近100项,实施转让发明专利27项。

机器人团队

团队以冯祖仁教授、吕娜教授、任志刚教授等为核心,具有二十余年的机器人学研究基础,在机器人设计、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视听觉、机器智能、机器学习等方向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础,自主研制了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Delta机器人、全向移动机器人、巡线机器人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机器人。

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二十余项,拥有二十余项机器人方向专利及科技成果鉴定书,在国内外顶级期刊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IEEETransactionsonCybernetics、自动化学报等发表论文300余篇,并以该团队为核心建立了陕西省机器人先进控制工程实验室。

微纳制造与智能传感团队

研究团队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以自主研发的微纳制造技术为起点,已发展成为人机交互传感、智能仿生材料、软体机器人等领域国际前沿创新团队。团队开发的高性能触觉、滑觉、温度、振动等阵列化柔性传感器,应用于人机交互、智能感知等领域;发明的柔性镶嵌式电路、柔性自愈合电路等新技术,应用于大变形、极端工况的软体及仿生机器人电路互连和微系统互连领域;开发了传感、驱动一体化智能仿生吸附材料,应用于智能抓取、仿生爬行机器人等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关键领域。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等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在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50余件。研究团队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人次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银优秀博士生论文(银奖和铜奖)、3人次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2人次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

光学测量团队

光学测量团队聚集了机械工程学院从事光学测量研究的优势师资,目前教授4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4人。该团队是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也是西安交通大学重大创新团队。团队针对目前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光学测量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微纳测量、集成光学、精密光学检测、光纤传感、机器人视觉测量等,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仪器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团队负责人杨树明是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会士(ISNMFellow),前期开展了半导体芯片检测研究(拟作为招生选拔项目),核心技术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2020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撰写的该领域工程难题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工程难题。

空天发动机方向团队

该团队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和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借助西安交通大学机械、能动、力学、材料、电气等优势学科,积极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等发展战略,主动承担国家航空、航天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在航空领域主要开展:新概念发动机与容错控制、抗疲劳制造与制造系统、健康管理系统等方面研究工作;在航天领域则主要围绕空间智能制造、天地往返先进推进、智能航天器、空间在轨维护等领域开展研究,推动航空航天与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的深度融合实现基础研究和重大需求有机结合、共同支撑重大任务的全新模式围绕研究方向建设科学研究才培养、学术交流、智库建设等领域创新高地。

团队现有教职工2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博导)8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7人,专职科研博士后4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其中,杰青1人,优青2人。

复合材料3D打印研究团队

复合材料3D打印研究团队成立于2006年,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3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基础加强项目1项、国家机床重大专项4项,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课题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13项,并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研究团队主要围绕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展开研究,所获成果已在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设备与软件方面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解决了航空航天大型、复杂复合材料构件制造设备与技术卡脖子问题。

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航空航天热塑/热固性复合材料设计与自动铺放制造、连续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3D打印装备与工艺研发、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设计及3D打印制造技术、大尺寸金属增材制造工艺及形性协同调控,以及金属增材制造微观组织演变及组织性能调控等。

医工学(计算物理医学)方向导师团队:

医工学(计算物理医学)方向包括物理治疗医学和计算影像学两个子方向,导师团队由西安交大校长助理、一附院院长吕毅教授领衔,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物理学院、电气学部、前沿院、机械学院、生命学院和材料学院等。

团队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

团队长期从事基于声、光、电、磁、核等物理要素的医工交叉技术创新与器械、设备研发。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陕西省创新团队等在内的课题100余项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将整合地、校、企多方资源,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新高地,培养造就未来领军、总师、大师型人才。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参加此次选拨,我们在西安交通大学等你!

欢迎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深造,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头条号

部分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官网、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官网、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