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评价(亚洲3国顶尖技术盘点,韩国半导体,日本精密机床,我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20 06:52:34 制造技术 320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夙夜玖歌

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评价(亚洲3国顶尖技术盘点,韩国半导体,日本精密机床,我国有哪些?)

编辑|夙夜玖歌

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科技创新领域中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亚洲三大经济体——中国、日本和韩国,在科技创新的方方面面展现出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韩国在半导体领域内混的风生水起,日本也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日本掌握了精密机床的先进制造技术,在该领域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那么中国呢?中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内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地位?

中国的5G技术

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其超高速率、超低延时、海量连接等显著特点,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我国高度重视5G技术发展,并取得长足进展。

根据工信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已经建成5G基站超过150万个,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以中国移动为例,其5G基站总数已达近70万个,覆盖340多个城市,在基站密度方面,深圳等城市达到了每平方公里300-500个的高密度布局,足够的基站规模为5G商用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华为、小米、苹果等手机厂商推出5G手机,国内5G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业内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5G手机出货量超过3.6亿部,同比增长近60%,至去年底,我国5G终端连接总数已超过1.4亿,较2021年底增长超过1亿,充足的终端需求成为5G商用的又一推动力。

在芯片、设备等关键技术方面,中国企业也取得重要突破,华为、中兴在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数量全球领先,同时,国产5G芯片已实现商用,使系统设备成本大幅下降,这为我国大规模、高效率地建设5G网络提供了坚实后盾。

业内分析认为,当前已分配的3.5GHz等中低频5G频谱仍显紧张,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5G业务需求,且毫米波等高频段由于覆盖有限,扩大覆盖面需要大量基站支撑,建设成本高,因此,频谱资源仍是制约5G商用进程的重要因素。

虽然城市覆盖取得进展,但农村地区5G网络发展相对缓慢,据测算,2022年我国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平均覆盖率仅约20%,此外,高楼大厦等场景的深度覆盖也需加强,室分系统等新技术有待商用,提升网络覆盖仍需时日。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商用深入,5G在产业升级和社会创新中将发挥关键作用,5G将可实现工业信息化、物流、医疗等领域的机器远程控制、虚拟现实远程协作等,大幅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这将促进我国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航天技术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打开了中国载人航天之门,20年后,在一系列载人飞行、天宫对接、空间实验等重要进展之后,中国已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营,更将中国的航天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空间站不同于短期载人飞行,它需要持续数年的在轨运行,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这就像空间站的“大脑”一样,负责整个空间站的控制与管理,随后,天舟货运飞船又将两个实验舱送入轨道并实现自动对接,这为空间站的科研功能增添了“双臂”。

据悉,未来空间站还将安装机械臂、空间望远镜等多种设备,其科研能力将日渐完善,不仅中国科学家可以使用这些设备开展研究,我们也向包括欧美在内的各国专家敞开大门,携手推进人类空间科技事业。

有网友戏言空间站就像“科研版的五星级酒店”,具备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尖端的研究设备,的确,在这个“酒店”里,科学家们可以过上“无重力生活”,并进行空间材料、空间药物、太空植物等各类创新研究,这些成果不仅推进空间科技,也将造福人类社会。

空间站的运营管理,也考验着中国的独立航天能力,从设计、制造到运送、对接、维修,每个环节都需要高超的技术,目前中国已基本掌握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行全流程,这是十多年研发的成果,也将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

有网友评论,空间站就像一艘远航的巨轮,在太空这片新的疆域中启航,的确,空间站为中国开启了空间科技发展的新时代。

基于空间站平台,中国可以部署各种空间探测设备,开展小行星、黑洞等天体观测,甚至实现深空探测器的中转与维修,这将大幅提升中国的深空访问能力。

可以说,空间站使中国跻身世界太空大国之列,但我们的星际之旅才刚刚启程,未来,中国将发展更大型的空间平台,开展月球基地建设,实现载人火星探测等宏伟目标。

中国的高铁技术

中国的高铁技术经历了一个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早期中国高铁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如初期的动车组技术来自于国外,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进行自主创新,在高铁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例如,中国成功研发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这款动车组采用多项新技术新材料,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等方面优于早期动车组。

复兴号动车组设计寿命达30年,适应中国国土广阔的实际情况,此外,中国还在复兴号平台基础上,研发出多种不同速度等级的高铁产品,形成系列化的产品体系,这些动车组不仅服务于中国国内的高铁网络,也开始外销国外,如出口给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

在高铁轨道和桥梁建设方面,中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高铁网路覆盖复杂的地形地貌,从高原高寒到沙漠干旱,工程建设难度很大,但中国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适应各种气候环境的高铁建造技术。

如利用现代化装备和技术成功建成多座大跨径的特大桥梁,包括跨越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特大桥梁,这些桥梁既要适应高速列车的需求,也要考虑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情况,技术难度很高。

在确保高铁安全运营的核心系统上,中国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控制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

这些系统支撑起规模巨大的中国高铁网络安全高效运行,实现准点率超过90%的良好运营质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列车控制系统已经与国际标准实现互操作性,这意味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可以说,中国高铁技术的自主创新,使其由依赖进口向引领世界转变,中国不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在动车组、铁路工程、运营管理等方面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正是这些努力成就,使中国高铁在短短十多年内快速崛起,成为全球高铁技术和运营的领军者,未来,中国高铁将进一步提升速度等级,开拓高铁网络覆盖范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结语

不管怎么说,一个国家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被国家认可,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只有保持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国家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