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中国有制造板甲的技术吗(为什么明朝(中国)没有板甲这样的铠甲?)

发布时间:2024-05-21 22:25:17 制造技术 463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01

今天一个老哥问我为啥咱中国没有板甲这样的重装铠甲,为什么呢?我查了资料基本上就两个原因:明朝中国太平岁月没有制造铠甲的需求,有这个需求的时候,明朝覆亡在即,没有资金去开发这个技术了,另外明朝需要板甲的危机岁月,重型火枪已经传入中国了,价格昂贵的板甲面对火枪没啥用,也就导致了中国传统的更适合火器作战的棉甲成为了明清两朝的标配。

中国有制造板甲的技术吗(为什么明朝(中国)没有板甲这样的铠甲?)

就是板甲有用的时候,中国不打仗,没需求、没技术。

板甲可以大规模引进制造的年代,火枪成了主流,也就没有必要引进了。

——BSM

如果你也有问题,可以通过vx:bsm1508120763跟我联系。

联想到中世纪,相信所有人脑子都会出现一幅骑士城堡公主的华丽卷轴,中世纪向来与神权蒙昧、人文启蒙所联系在一起,骑士knight(爵士)在罗马帝国奔溃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数百年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骑士最重要的辨识物——板甲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骑士增加了一点华丽的贵族色彩,可以说在现代人的眼中没有板甲的骑士顶多就一骑兵而已。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古典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典范、人类文明灯塔拥有着世界瞩目的强大帝国,为什么庞大帝国组织、强盛国力、庞大军队、辽阔国土、浩瀚文明都没有催生出一件像板甲这样的文明象征?

战略战术决定武器装备,而不是装备决定战略战术。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一定是战略上的需要以及战术的肯定才会让一件装备成为当时某一国家的制式装备,而不是那件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术,进而改变决策者所持的战略。

就比如说著名的闪电战:古德里安创建装甲师不是因为坦克的诞生,而是因为德国在战略层面追求对法国的复仇以及战术层面通过机动作战而获得优势,在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首先确立了德军战略战术层面的需要之后,他说服了阿道夫使自己作为纳粹德国的装甲兵总监通过改进设计德军的一二三四号坦克使得德军拥有了坦克,进而组建了装甲师来完成他在战术战略层面的构想。

板甲作为西方最著名的铠甲出现,至今仍然留有巨大影响,下面是板甲的历史诞生兴旺衰退的历史

在14世纪以前,西欧铁甲与其他地区一样,以锁子甲为主,鳞甲、札甲为辅。传统意义上的板甲雏形为14世纪初出现于西欧的铁胸半身板。同一世纪末,米兰的铠甲工匠们率先尝试用钢板制造出整体的铁手套、护臂、护腿和大型的护心镜;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单纯的铠甲来穿着,而是作为锁链甲和鳞甲、札甲的加强部件,靠皮带固定在铠甲的四肢上的。真正意义上的板甲出现于15世纪初(但这时板甲材质比较劣等),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铠甲的基础。

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块炼铁),钢铁生产量大增。另一方面,水力锻机的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指引下的冶金技术发展等等,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使15世纪成为板甲成型并获得大发展之时代。人们很快发现:板甲的防护力和同等重量下带给士兵的灵活性为其他铁甲所不及,而且还提供了冷热加工的更加便利的条件。无论是锁子甲还是鳞甲、札甲,由于其构成要件(小铁圈、甲片等)太小,加工极其繁琐,不仅耗费人力,而且也难以加工强化。

人们认为:14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形势的逆转,与板甲的发明不无关系。板甲与英国长弓的对抗,被认为是"盾"超越"矛"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是板甲成熟的标志。16世纪至17世纪初,板甲进入全盛时期。也因此而开创了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专家们为了穿甲而日夜殚精竭虑,开发出大批古怪的新式武器。

然而16世纪中,大型火绳枪的出现,使板甲抵抗力第一次出现不足。在子弹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确实可以有效抵滞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冲击力常会导致护板向内凹陷而出现损伤,子弹与板甲撞击时发生的振动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这使沉重的板甲在实战中愈发力不从心。

17世纪初,号称滑膛枪的新火绳枪及燧发枪普及到士兵手中,轻便而巨大的威力为当时绝大多数板甲所无力抗拒。此后板甲渐入衰落期。除装备数量日趋减少,全身甲逐渐为四分之三甲乃至胸甲取代外,质量也下滑了。钢铁工业不足以将优质钢铁推广的弱点到19世纪中方以近代高炉为基础之工业为基础克服。然而击发后膛枪之威力又再次凌驾防护装备之上。故而除个别案例外,板甲之最后遗存仅在一次大战中以胸甲形式出现。

首先作为一件军事装备,我们需要根据当时中西方的军事战略上的区别来做出一个粗浅的判断:

首先:战略上和平的中国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武装重型步骑兵。

板甲诞生于14世纪,兴盛发展于15、16世纪也就是元明这个阶段,西方德国分裂,英法处于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玫瑰战争、黑死病,文艺复兴,卡尔玛联盟、自由城邦林立,君士坦丁堡陷落、奥斯曼土耳其崛起、维也纳会战、俄罗斯成立、新航路、南北美洲、基本可以确立一个基调:当中国完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命题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西方无论是德国法国英国俄国还是奥地利土耳其都处在一种把狗脑子打出来的状态中。

其次在战术上,明朝不需要重甲:

明朝的中国根本没有大规模组织精英军队的需要,近百万卫所的农奴兵可以淹没所有对手,而且明朝的中国面对的敌人主要也就是南倭北虏东北建州之类的敌人,他们不是游牧轻骑就是轻装步兵以及使用火器的后金军等对手,对付这样的敌人,明帝国需要的不是精锐的重装骑步兵,只需要用海量的炮灰加上过得去的火枪就足够征服他们了。

而西方则不同了,作为国家军队的骑士不同于中国掌握在国家政府手中的农奴军队,西方骑士以及参战的重装步兵大多数都是自费武装自己以战后获取战利品为代价参战的雇佣兵,他们是为自己卖命的,所以他们会竭尽所能的武装自己,在这种战争催生需求的情况下,文艺复兴带来的技术改进将铁矿石变成了骑士身上最显著的板甲。

其次:中国辽阔的国土以及西方几乎于中国一个省的小地方决定了中国骑兵作战的样式是轻骑兵,内战时代各方数量庞大的轻步兵使得西方骑士那样的冲击战术很难复制他们在西方的胜利,因为双方都拥有极其大量的步兵,单一的骑兵冲锋很难战胜集群的步兵,但骑兵的机动性使其在战术上享有先机,侧击迂回包围才是中国骑兵所采用的战术,这种战术就是使用机动性的战术优势而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在这种战术体制下,厚重铠甲带来的防御力优势不足以抵消其在机动性上的损失,这就导致了重骑兵的消逝。

基于不同的国家战略以及战术选择下:精良的武装与庞大的数量就成为了中西方军队最显著的差别。最后呢,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明朝日益严密的八股取士最终导致双方在科技树上的巨大差异,最终政治取向的单一明朝政府拥有了稳固的封建帝国而多元化上升的西方世界最终获得世界的主导权。

条顿骑士图的装备是链甲而不是板甲,这是需要总所周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