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汽车制造技术含量高否(同样是引进技术,高铁为何比汽车行业做的好?)

发布时间:2024-03-16 16:54:15 制造技术 189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同样都是以市场换技术,中国高铁为何这么成功,而中国小汽车行业却失败了?这个疑问其实老早都有了,直到现在依然有人在问。小汽车以市场换技术成不成功,分为两派,一派自称是明白人派,一派是爱国派,各说各有理。

成功了么?如果以销售量来说,看看现在每月乘用车销量排行榜一目了然,轿车前十名只有一个国产独苗那就是帝豪,剩下全部都是外资,更可怕的是合资品牌几十万的BC级车都能进前十。MPV里前十名更是被通用一家公司独揽江山,通用五菱,别克GL8,而最大的赢家就是上汽。稍微宽慰人心的就是SUV前十名里国产品牌占半壁江山,长城,长安,吉利,荣威,虽然喜人,可惜价格都是十几万,一上升到过二十万,国产品牌就尴尬了,高端品牌就看红旗了。这么以数据来说话,市场换技术确实不算成功。

汽车制造技术含量高否(同样是引进技术,高铁为何比汽车行业做的好?)

但是明白人成功派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是成功的,不要看表面数据,要看合资品牌来了以后给我们的汽车配套产业链带来什么改变。汽车上的零配件大部分都能国产,算不上成功?另外因为合资品牌,培养了多少本土化的造车人,现在好多国产车企业里管理设计人员早年就来自合资品牌,算不算成功?

我作为一个八零后,小时候看到的小车就是吉普212,后来才知道有个牌子叫桑塔纳,再然后就是2000/3000,国产品牌就知道一个奇瑞旗云,东方之子,那时候奇瑞能研发一个发动机都能让我在朋友面前眉飞色舞说半天。

一晃眼这么多年过去了,站在马路边看车流滚滚,还是和十几年前一样,过去十辆车合资品牌还是占多数。在这里我要重点给咱们的九零后点个赞,正是你们的勇气和信任成为国产品牌的主力军,才让我们的汽车民族工业不至于一落千丈。

为什么以市场换技术失败了?有哪些原因呢?咱们来总结一下:

①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换技术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最初的愿望和高铁同样美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研发,最终完成市场换技术的伟业。

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在执行中完全走了样。因为中外合资,企业利润是分红的。对中方来说,引进后自主研发费时费力。拿来散件直接组装卖车立竿见影。中方的自主研发意愿就不足。

②而对外方来说,他们要的是中国市场,技术能不给就不给。当年政策的制定者显然考虑不足。结果就是汽车行业市场换技术的首家企业北汽并没有按照计划开发出自主车型,甚至技术中心在合资12年后才建立。组装厂逃避关税,卖车中外分红,自主研发消化吸收无人过问。

③汽车不同于高铁有国家层面去推动,而汽车合资企业更多是落户在地方,税收分三块,中资,外资,地方,三家联盟成获利组合体。各个地方为了竞争,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外资肯定是优先考虑对自己要求少的地方投资建厂,所以付出的技术成本越来越少。甚至某一天一个国产品牌威胁到合资品牌时,还会作用利益组合体打压国产品牌。

④汽车工业和高铁都是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现代工业,涉及的门类极多,有各种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壁垒,后发国家想靠自由竞争赶超基本不可能。

一些行业无须国家层面插手,比如餐饮业和电子消费领域,国产品牌逆袭也是很正常。而在难度大、投资高的行业,让民间投资去和国际巨头自由竞争,无疑等于让巴勒斯坦人拿着石块对垒开着梅卡瓦坦克的以色列。只有靠国家力量才能推动这些行业,而市场换技术只是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如果把高铁当初也交给各个地方,肯定现在也是马大哈。

汽车工业是工业中的工业。之所以给予它这样高的地位,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工业能像汽车产业一样,横向与钢铁、冶金、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多个产业密切关联,纵向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业、保险业、运输业、环保业和公路建筑业等。

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双居世界第一位好多年,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市场是好多合资品牌最大利润来源地,说明我们人傻钱多?

中国集中了汽车制造业40%的盈利,却只占汽车销量的22%

当车企在全球范围内仅获得不到7%的平均利润率时,在中国市场上却实现了12%的利润率

以市场换技术高铁成功,小汽车失败,最大原因就是垄断个市场全面竞争的区别。

①高铁垄断和小汽车直面市场竞争

实际上,之所以汽车输高铁赢,技术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商品特点决定的。

高铁和汽车,具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高铁是垄断性的,而汽车是竞争性的。

在中国,高铁市场上,买家只有一个:铁道部,也就是现在的铁道总公司;卖家主要是南北车。一旦中国的制造企业掌握了高铁技术,只要制造出来产品,就可以通过国家行为将产品带有强制性地推广使用,或者依靠低廉的售价取胜。由于市场买家只有一个,且在国家行为支持下,高铁只要总体达标了,价格合适了,质量不出大的问题了,就会被市场接受。对高铁的要求相对比较少。只要铁道部说OK,你的产品我买了,就够了。至于产品是否符合乘客需要,制造企业无须过分关注。乘客是否满意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不是重要考虑方向。

与高铁类似的,还有商用车。比如公交、长途客车等,只要购买企业满意就可以了,而企业通常关注的是价格、质量、售后,至于舒适性等,只要差不多也就行了。因此,搞定企业要简单得多。

而汽车则不同。一方面,汽车市场上,买家是千千万万广大的消费者,由于消费者群体过于庞大,他们对汽车产品要求则比高铁复杂的多,老百姓挣钱都不容易,还没到任性的随意买车的富裕程度。面对如此复杂的消费市场,单单满足技术指标,是无法令消费者满意的。汽车产品的外观、内饰、操控、质量、服务、舒适度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除了技术,汽车企业还需要有庞大的体系来支撑自己满足消费者需求。例如对消费者偏好的掌握、掌握消费者喜好后开发出符合消费者性需求的产品的能力。假如技术尚且可以通过山寨得来,但除了技术以外的这些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积累起来的。

②高铁和小汽车的买方市场主体不同

高铁和汽车都是政府主导的行业,产品技术槛高,对安全性,稳定性要求也非常高。

高铁的客户是政府,而汽车的客户是个人消费者。

也就是高铁的制造厂家和客户都是中国政府,自然自己买自己的;汽车的制造厂家是政府主导,而客户是个人消费者,政府无法强制要求广大的个人消费者去买国产车。

另外,工业类产品的客户对品牌要求不高,而消费类产品对品牌要求高。

未来的国产汽车希望在哪里?一是新能源车,没了发动机制约,国产车雄起应该比燃油车困难小很多。比如全能选手比亚迪,油车电车人家都玩的转。

或者像吉利这种直接收购外国品牌,接受核心技术,吉利的领克系列越来越棒,就是得了沃尔沃真传。

再或者就是早年的奇瑞,如今的红旗长安,埋头苦干研制自己的汽车三大件,提高技术,增强竞争力,在汽车销售市场有立足之地。3

最后一种就是可悲的那种,靠抄袭,换壳子,炒作概念的企业,通常活不久,据工信部给的数据,中国现在有汽车品牌96个,销售车辆及格的只有25个品牌,急需大洗牌,优胜劣汰。但就怕有的企业快完了,地方非要贷款给它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