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制造技术 >详情

模具制造技术个人简历(方兴庆:带领全村仿造文物,产值高达16亿,还建了青铜器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4-19 00:55:44 制造技术 404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说起古董行业,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鱼龙混杂,它需要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这个行业中混得风生水起。不过就算你有很强的知识储备,也可能因偶尔看走了眼,最后倾家荡产,这都是由于市场上假古董的存在。

相信在很多人心里,制作假古董需要非常渊博的知识和祖上流传的技艺,肯定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行业。然而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方兴庆这位中国“造假第一村”的带头人原本竟是一位普通的农民。

模具制造技术个人简历(方兴庆:带领全村仿造文物,产值高达16亿,还建了青铜器博物馆)

在他的带领下,河南洛阳伊川县的烟涧村靠着仿造古青铜器,在2020年产值高达1.6个亿。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造假第一村”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产业是如何运作起来的?今天让我来为大家揭秘。

“造假教父”方兴庆,带着全村人致富

方兴庆于1942年生于河南洛阳伊川县的烟涧村,祖上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着,却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然而河南洛阳作为历史上中原文化的聚集地和多朝古都,有很多墓葬与文物古迹。在乱世年代,很多土匪,军阀,盗墓团伙都对文物非常觊觎,盗墓活动非常猖獗。

这帮人的手段也非常暴力,时常强迫附近的农民暴力破拆或者直接拿炸药炸开墓门。很多文物在这期间损坏,这帮人觉得残破的文物卖不上价,于是将完好的文物打包带走,其余的便留在原地。这就让当时烟涧村每家每户都有一些残破的文物,村民们物尽其用,将这些残破的文物带回家使用。

不仅仅是古墓里的文物,有的村民在种地时不经意间就能挖出残破的文物,可见该地文化底蕴之足!建国后,文物盗掘行为得到制止。后来国家又建立了合作社制度,农民们一起种地,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可谓是安居乐业。

然而好景不长,村民们先后遭遇了天灾和社会变革,土地只能勉强维持村民们的温饱。有一天,方兴庆在对着一面残破的铜镜整理衣服时突然想到,既然外国人那么喜欢中国的青铜器,自己为什么不能试着将手里这些残破的青铜器修理好,甚至制造模具批量制造青铜器从而致富呢?

说干就干,方兴庆先是找到修复器具的师傅学习雕刻和模具相关的工作,苦心钻研。经过两年的学习,方兴庆掌握了雕刻和制作模具的工艺。如果说雕刻和模具相关工作,方兴庆还能找到师傅的话,那么下一步青铜器材料的制作只能无师自通,多多实验了。

因为青铜器制作大师不是当时身为农民的方兴庆能接触到的,他只能凭借实验摸索,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他终于找到了仿古青铜器材料的冶炼方法。

然而上面这些仅可称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修复或者仿制文物需要很强的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贻笑大方。为了多长见识,了解这些文物,方兴庆去省里各个博物馆参观学习,有时候看一件文物一看就是一天。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很低,认识的字少,方兴庆只能找到专家当老师,给自己口述这些文物的奥妙玄机。

为了和这些专家搞好关系,方兴庆经常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蛋等“好东西”带过来,送给博物馆的专家们。专家们一看这位农民对文物如此痴迷也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将自己知道的东西悉数讲给方兴庆。就这样,方兴庆对每件文物的设计,制式,材质,尺寸等都有了足够的了解。经过多年的学习,方兴庆终于成为一名文物仿造领域的全才,他也即将进行人生第一次尝试。

据方兴庆自己说,在废寝忘食五天后,他在自己的锻造室中做出了第一件仿制品——一面牛鼻象背铜镜。他将做好的铜镜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起了个大早赶到省城找专家鉴定一下。他特意事先没有告诉专家这是他制作的赝品,而是告诉专家他在自家田地里捡到了这面镜子,求专家帮着鉴定一下。

专家拿出专业设备,仔细把玩了起来,在仔细端详了很长时间后,专家对他说这确实是一件真品,希望他上交国家。方兴庆这才对专家说这是自己制作的赝品,专家表示怀疑,方兴庆还特意带着专家来到村中家里的锻造室参观,专家这才相信了方兴庆说的话。

不过专家临走前嘱咐他说,做工艺品可以,做赝品骗人是会让人倾家荡产的,这种事情可千万不能做。方兴庆答应了下来,并一直遵守着这条承诺。

“造假第一村”烟涧村,赝品竟然以假乱真

方兴庆并没有被“古铜镜”的成功冲昏头脑,而是不满足于现状继续努力。又经过数年的历练,他已经能够仅凭借几张图片就完美复刻文物了。正值国家宣布改革开放,做生意不再是违法犯罪的事情,电视上更是有了村民们靠着灵活的头脑经商致富的故事。

方兴庆深受启发并决定将自己的技术分享给乡亲们,提升产量共同发展致富。不过他也怕大家在学习技术后互相竞争,破坏了感情,加之学习全套流程确实太过复杂,学习周期太长。方兴庆决定将古董制作的流程分解开,交给不同的人家操作,流水线式加工仿制古董。这样也方便人们在各个环节深挖创新,有助于制作出更加精良的仿古青铜制品。

在方兴庆的分工下,村里人都忙碌了起来,仿古青铜器的产量提升得也非常快。村民们会告诉买家制作的是赝品,并提醒买家不要去骗人。有一位买家从烟涧村采购青铜器后,想将它们售卖到国外去赚取更多利润。令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位买家的这一行为使得烟涧村这个小村落迅速走红,甚至闻名世界。

1991年,上海机场海关在检查清关物资时,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制品。从外观看起来这些都是文物,上海海关不敢含糊,怕文物流失海外,马上叫来了警察和相关文物专家。专家在判断后硬是没能辨出真伪,只是说知道一些文物原件在河南博物馆。

博物馆方面在得知消息后自然也是不敢马虎,难道自家馆藏在不经意间被人调了包?甚至还要偷运到国外?官方专家在鉴定后,认为馆藏文物也是真品。警方找来要将这些青铜器卖到国外的人了解情况,那人声称这些都是从烟涧村买来的赝品,就是单纯运到国外卖个工艺品的钱。

警方也是半信半疑,这场面宛若真假美猴王,一不小心将真文物放到了国外去,对整个民族都是极大的损失,谁能担得起这么大的责任?同时谁也无法相信在一个普通的农村,竟然能生产出媲美真品的赝品。

于是警方来到烟涧村,上门找到方兴庆了解情况,方兴庆对警方说:“我们做的是仿古青铜器工艺品的生意,向来会告诉买家我们做的是赝品,从来不会干骗人的勾当。”还带着警方到村里各个工序的加工场所看,警方和专家看到这些作品后都赞不绝口,随行的记者将烟涧村的故事记录并发表了出来,就此烟涧村开始为世人所知。

烟涧村的发展现状,已经成为旅游胜地

现在的烟涧村被誉为“中国第一仿古青铜器村”,村里为了宣传我国的青铜器文化,还修建了一个青铜器博物馆,里面摆放着非常多的著名青铜器文物仿制品。比如我们经常听说的“三星堆面具”、“马踏飞燕”等作品。道路两旁还有一些大型的青铜器仿制品,很多大型的复制品也能找到。

目前经过多年发展,烟涧村仿古青铜器制造工艺多达16道,工序更是多达108道。正如方兴庆设想的那样,分管不同工序的村民们针对自己的领域深化研究,使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例如“做旧”是仿古青铜器领域公认的最难的环节,它是要给青铜器做上锈迹,使其看起来有年代感,也增加其美感。

而根据南北方气候不同,锈的种类也大有不同,比如红锈、绿锈、水锈等。目前烟涧村的做旧大师已经能熟练掌握不同种类锈的制作方法,让人叹为观止。

国家也非常重视烟涧村青铜制品的制作技艺。2011年,河南省将相关技艺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鼓励村民进行专利申报,在鼓励村民创新积极性的同时也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为这门手艺的发展保驾护航。文旅部门也关注到了烟涧村并大力发展烟涧村的旅游业,洛阳市为烟涧村量体裁衣,计划将其打造成青铜主题文化旅游小镇。

烟涧村的产品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品,也为国家做着很多贡献。有的博物馆考虑到要保护文物,不方便将文物原件展出,他们就会来烟涧村定制1:1的仿制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历史文物欣赏的需求。不仅仅在国内,很多外国博物馆也会来烟涧村定制中国古代青铜器,将中国的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处去,让全世界的人民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也让我们的青铜文化走向世界。

最近新兴的网购模式也助力烟涧村青铜器产业腾飞,烟涧村在网上开了店售卖青铜器。到2020年,烟涧村的总产值高达1.6亿元人民币。钱包鼓起来的村民们没有满足于现状,依然在努力发展着仿古青铜器锻造技术。

其中相当一部分村民更是开始研究那些失传已久的青铜器,希望通过古书中对其的描述还原出失传的青铜器,让国人再次一睹尊容。还有的村民不甘心只复制出青铜器的样子,还追求其声音音质,比如编钟大师方明伟,他立志复刻出古代青铜乐器,让千年前的声音再现人间。

当然也有一些杂音,说烟涧村的仿制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中的赝品数量,但是我想说,错的不是烟涧村的手艺人们,而是那些售卖假货的人。多一些传统手艺人,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才不会断,愿烟涧村的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