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机械制造 >详情

机械制造厂有恒温车间吗(高温依旧 车间“变脸” 这些岗位不再“挥汗如雨”)

发布时间:2024-03-28 11:12:32 机械制造 45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酷暑难耐,7月19日浙江迎来连续第八个高温日。为高温吐槽的人们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但有些岗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小心提防铁水烫伤的铸造工、不必钻进高热机器里的检修工、躲开“蒸笼”的印染定型工、用上机器人的电力巡检员……记者走进车间、电站,采访发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经济动能加速转化,昔日高温下“挥汗如雨”的一些工作、众所周知的一些岗位,正在变得“清凉”起来。从这些新岗位上,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关怀,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

萧山重汽杭发铸造厂

机械制造厂有恒温车间吗(高温依旧 车间“变脸” 这些岗位不再“挥汗如雨”)

车间比室外更凉快

△以前人工倒铁水靠这台电风扇降温,现在操控室里点点手指就完成。

7月19日上午8时30分,丁树良走进车间,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此时,外面的气温已攀升到了31℃,从工厂班车停靠区走到车间,老丁额头上已渗出颗颗汗珠。进入车间,老丁顺手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感受到丝丝清凉。

年过五旬的丁师傅身着蓝绿色的工服,圆圆脸,喜欢眯着眼微微笑。在中国重汽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的铸件制造厂里,他度过了32个寒暑。“以前,别说夏天了,就是最冷的三九天,我们都得穿着单衣干活,热啊!”老丁领着笔者参观自己工作的铸件制造铸一车间,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车间里的每一道生产环节。32年里,他在每个环节都干过。如今,他是铸一车间的现场责任工程师,负责整个车间两条重要生产线的管理工作。

跟着老丁师傅“逛”偌大的车间,笔者身上居然没冒汗。“你来看看,这些空调效果很好的。”顺着老丁手指的方向,笔者抬头看到车间顶梁柱上,每隔一根都安装了空调送风口,走到跟前,凉飕飕的很舒服。“车间里的温度比外面低3℃到5℃呢。”老丁说。

正说着话,笔者跟着老丁来到了铁水浇铸机前,只见一个刚烧制好的铁水包由叉车送到浇铸机上,不远处的操控室里,工人师傅在控制面板上点点手指头,浇铸机便开始有序运转。铁水包对准浇铸口,倾倒铁水,开始浇铸,然后对准下一个浇铸口……一包铁水可以浇铸5个铸件。站在浇铸机前,笔者明显感到热气袭来。“1500℃的铁水运到这里还有1430℃呢,以前没有浇铸机,我们要人工扶着铁水包手动对准浇铸口,并在桁车的帮助下倾倒铁水,倾倒的时候,经常会有火星般的小铁珠飞溅出来,掉到身上一块皮就焦了。尽管穿着防护鞋套,小铁珠还是容易掉进鞋子里,那真是钻心的疼。可就是这样,手还不能松,一松手一箱铸件就废了。从校准到浇铸好一箱铸件差不多一分钟,我们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老丁回忆说。

2008年,重汽杭发从半山整体搬迁至萧山经济开发区,建厂伊始,公司已经谋划好大量运用现代装备,替代部分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岗位。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浇铸环节所需的人工完全被机器替代。被替代的还有筑炉工。“原来烧制铁水用的是冲天炉,筑炉工每天要爬进炉里修补炉壁,就算有降温装置,但炉壁温度少说也超过100℃,手套一沾上炉壁还会冒烟,很苦的。现在冲天炉改电炉,这个工种也随之消失了。”老丁说。

笔者在车间里待了两个多小时,只有在接近烧制、浇铸铁水的高温作业区时,才微微出了点汗。“现在的工作环境好太多了。我们的车间,夏天在里面不流汗,冬天干活要穿棉衣呢。”老丁说。临走前,老丁还透露了一件大喜事:“我们车间开始搞信息化了,把生产设备用物联网联起来,往后我们的工作强度还会小下去,工作环境还会更好。”

长兴金三发无纺布车间

机器代劳上工凉爽

△机器换人后的无纺布车间里,工人明显少了。

7月18日下午2时,长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炙烤大地,38℃的高温无风天气让人打不起精神。

记者走进金三发集团的无纺布生产车间,眼前的场景与印象中的纺织车间截然不同。坐在控制台工位上的5名工人正手触按钮,保障50米长的生产线正常运转,中央空调吹出的冷气让工人们与室外的炎热隔离。这些都是他们4年前根本不敢想象的。

今年是闫彦龙在无纺布车间工作的第8年,2009年进入金三发集团至今,他一直坚守在无纺布车间生产一线。金三发集团以生产无纺布为主,早期的无纺布车间不透气,没有安装任何制冷设备,每到夏天,室内工作温度都会达到40℃以上。闷热的工作环境让闫彦龙和他的同事叫苦不迭,每年三伏天,恶劣的工作环境都在挑战他们的身体极限。

对于身处无纺布生产机器检测岗位的闫彦龙来说,每年夏天最折磨他的不是没有空调,而是与老式机器检修打交道。金三发集团早期的无纺布生产机器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热量,每年“三伏天”机器附近的温度会达到45℃。根据工作职责,闫彦龙要蹲守在高温机器旁,仔细观察机器运转,一旦发现问题,需要马上进入机器内部进行修理。他记得,临时停止工作的机器内部温度可以达到60℃,而且无纺布生产时水刺产生的大量蒸汽让密闭的车间变得潮湿,生产车间里的热也被这些水汽“升级”成湿热。“高温加湿热的环境让我周围的同事经常出现中暑的情况。”闫彦龙说。

如今对闫彦龙和他的工友们来说,这幅场景已成为历史。2012年,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需求,金三发集团开始转型升级,企业产品往下游延伸,建造了26℃恒温的“优全”车间,同时对旧车间实行“机器换人”,更新无纺布生产机器,配套引入半自动、全自动检测设备,以前需要人工检测的环节全部由机器替换,车间里还加装了中央空调。

闫彦龙的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对检测设备进行简单的学习后,他从设备检测工转变为一名检测设备操作工,从前每天8小时的人工检测全部由机器代劳,借助辅助机器,检修不再是过去的体力活了。“每天上工吹着冷风,就像上班工作的时候喝冰啤酒一样爽!”闫彦龙哈哈大笑。

金三发集团通过产业升级推进“机器换人”,减少工人工作量,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缓解了高温给工人带来的恶劣工作体验。据介绍,由于“优全”生产线很快要搬到其他工业园区,现在的“优全”恒温车间也将应用于无纺布生产。得知这个消息,闫彦龙喜出望外:“到恒温车间工作就更加凉爽了。”

温州上田变电所

机器人巡视员上阵

△汗流浃背的巡视员和机器人巡视员共同作业。

7月19日14时,烈日似火,温州气温已突破36℃,用电负荷急速增长,连续两天刷新历史纪录,用电负荷高达795.76万千瓦。

在温州220千伏上田变电所内,身高0.8米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星星”正在沐浴着“日光浴”,进行着巡视设备的工作。它身穿蓝色外套,仰起白色脑袋,在设备间穿梭。每到一个观测点,它都会停下脚步,将红外测温、油温油位、表计读数等清晰地传输到控制中心,面对高温,丝毫没有退缩。这位酷似影院里的“未来”机器人已是电力抗高温线上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110千伏上城广1981间隔前,机器人“星星”停下脚步,缓缓移动至合适的角度,对准线路开关,认真观察,发出“嘀嘀”两声。只用了6秒钟,它就完成了开关的温度测量、机构压力读取。接着,它调整方向,开始观察并记录线路、隔离开关、压变和流变。不到3分钟,整条间隔的测量和记录就完成了。

“我们已经提早在集控后台设定好机器人的巡视路线和巡视时间。每天时间一到,机器人就会自动启动程序,断开充电房电源,前往现场跟踪设备运行状况。”来到220千伏上田变电所巡视的蒲州运维站站长徐继要和值班员金瓯涵,站在显示屏前查询机器人一周来的巡视数据,监控屏幕中,机器人“星星”也已启动当天第二次的特巡。

“如果要是人工巡视,这会儿工作服都被汗给湿透了,可你看它,一点不受影响。”徐继要指着监控屏幕。机器人“星星”又绕着1号变压器行驶,在每个方向的预设地点,缓缓停下后高高扬起下巴。一小时后,机器人完成巡视任务,它微微扬着头,缓缓移动回了充电房。“这要是人工巡视,少说也要两个小时呢。”金瓯涵赞赏道。

“把一周以来的数据分析结果调出来看看。”徐继要说,智能机器人还新增加了数据的分析功能,能将测量结果生成图谱和数据报告,减少人工分析消耗,分析结果更精确。两个人仔细查看了图谱和报告,确认没有设备发热,才放心离开。据了解,除了上田变电所,温州电网共有27台智能巡检机器人,负责67座变电所的巡视任务,220千伏及以上户外敞开式变电站基本实现智能机器人巡检应用全覆盖。进入电网迎峰度夏阶段以后,在无人值班变电所,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安排每日2次机器人高温巡视,与每周2次人工巡视任务相结合,及时发现变电站内的设备可能存在的问题。

绍兴乐高实业印染车间

工艺革新高温不再

△无水印染让“蒸笼”消失。

印染车间的夏天有多热?车间温度要比室外高,在这一行干了近20年的翁国炎深有体会,一些散热的机器附近温度更是高出10℃。为什么会有如此温差?原因在于很多传统印染企业都是运用蒸汽印染技术,需要高温高压的环境。“在更早的时候,还需要锅炉烧煤来供热,那种工作条件更吃不消了。”翁国炎说。

印染工人喜欢把车间称作“蒸笼”,因为印染车间的热不仅是温度高,更主要在于闷,呆在里面就像蒸桑拿一样。“几乎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翁国炎说,车间里平时就靠几个电风扇来缓口气,但吹出来的都是热风,其实没啥用处。

24小时运作的机器持续向外散发着热量,让本来就封闭的环境更加闷热。印染车间最热的地方,在拉幅定型这道工序上,这个机器主要采用蒸汽和油温,给布料起到定型的效果,由于温度高、湿度也大,印染工人身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滴。“一升装的水壶,我一天下来喝个8到10大壶再正常不过,只能是一边往外流汗,一边往里补水。即使这样,中暑也是常有的事情,身体不好的人上班前都会先吃藿香正气水。”翁国炎对记者说,每次回忆起那些年的夏日,总觉得能熬过来有点不可思议。

如今,翁国炎已成为浙江乐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某车间负责人。“同样是印染车间,这里完全不同,夏天工作都是在空调间里,恒温25℃左右,连电风扇都省了。”

两者的差距不仅仅是数台空调,而在于设备和技术。去年夏天,乐高实业从瑞士引进绍兴首台“无水染缸”,每台设备价格高达280多万欧元,它的引入将为印染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升级。“这个设备提高的不仅仅是印染效率,更主要的是在染色工序中不再需要用到水和蒸汽,在减少对环境影响的同时,也改善了印染车间的条件,即使是夏天也不会感到很热。”聊起这套新设备,乐高实业董事长王华明感到无比自豪。

走进乐高的印染车间,排排坯布整齐排列,偌大的车间秩序井然,“无水印染”设备在运作中没有任何热量往外散发,整个车间都保持在恒温状态。企业技术品质研发中心总监柳士松指着一台台运作中的机器说,传统印染车间的高温环境给很多工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来到这里上班之后发现完全不一样,高温岗位已是过去式,这就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

新设备和新技术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招人用人赚来了口碑。“印染车间的一线工人现在很难招的,在我们企业绍兴本地员工很少,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过去传统的印染工作条件让人生畏。”柳士松开玩笑说,现在的工作环境好了,附近的印染企业工人估计都要跑来了。

记者手记——

车间之变看升级

炎炎酷暑,特别容易让人想到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当然,这里的热火朝天除了生产繁忙,也指车间里温度之高。近日,笔者恰巧走进了两个生产车间,西子航空的生产车间、中国重汽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的铸造车间。在车间里,没有笔者之前所预想的汗流浃背、挥汗如雨,而是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笔者发现,车间之变,在于实现了高度智能化。一条条先进的生产线,替代了过去密集的工人。近些年来,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很多智能化的生产设备进入生产车间,许多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岗位被取代,改善工作环境的设备不断增加,工人的工作舒适度明显提升。在重汽杭发铸造车间,工人们提起如今的工作环境,那种满足与自豪让人动容。与此相呼应的是,产业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

工作环境的持续改善,更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和从前繁琐、机械的手工劳动相比,现代车间工人的工作内容,已经转变为对生产设备的管护,这对产业工人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走在重汽杭发的车间,笔者发现80后、90后的年轻面孔多了起来。老工人告诉笔者,智能化水平提高,让年轻的、有知识的产业工人乐于进到生产车间,不像从前车间里很难招到人,即便招到也很难留住年轻工人。优质的产业工人,是优质产品的保障。

车间之变,还在于企业发展理念的升级。企业愈来愈主动增加投入用以提高自动化程度、改善作业环境,由此提升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发展引入良性循环。这不正是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有力实践吗?

【原标题:高温依旧车间“变脸”这些岗位不再“挥汗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