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机械制造 >详情

绿色机械制造展望(「绿色金融」从蓝图到实施,绿色发展迈入新征程—2023年我国绿色发展趋势展望)

发布时间:2024-04-04 12:12:02 机械制造 977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将更加注重以“系统观念”为原则,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

2022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非凡成就,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展望2023年,我国将在双碳政策体系的指引下,聚焦于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有序落实”,以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能源领域作为关键落脚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的调整优化。

绿色机械制造展望(「绿色金融」从蓝图到实施,绿色发展迈入新征程—2023年我国绿色发展趋势展望)

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共产党现阶段中心任务是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贯穿我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发展来驱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蓝图: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方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举措方面,报告提出了四大举措:一是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面临着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新阶段,我国落实绿色发展工作将更强调“系统性、全局性”,降碳、减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将更强调“协同互补”。

“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四个方面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四个重要着力点,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展望2023年,我国绿色发展的将以“双碳”工作为主线,重点强调落实,聚焦工业、交通、城乡建设、能源领域,通过鼓励科技创新、严格能效和碳排放约束、强化节能监管和污染源执法监测、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实现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果的同步实现。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方面,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提出了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并提出了9大重大工程和47项具体任务,对生物多样性发展、国家公园建设、国土绿化行动、林权制度改革等做了明确部署。该《规划》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本理念,在重大工程的组织上,将由条线为主逐步转变为区块为主、条块结合,以治理区域为基本单元谋划重大工程。

2.1绿色建筑

实现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将主要从提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存量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建筑可再生能源占比,以及数字化赋能应用四个方面入手。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必须执行该规范。此外,该规范进一步提高了建筑能耗水平要求,对碳排放计算作出强制性要求。在更严格的标准约束下,绿色建材、高隔热性能门窗及保温材料、绿色建造技术等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工程项目、公共建筑将发挥建筑绿色发展领头羊的作用,率先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星级绿色建筑评选试点、优先采购绿色建材和节能电器设备等,发挥示范推广效应。针对存量建筑将通过“以改代拆”的方式,结合老旧城区改造工程和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重点围绕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供热管网保温等方面开展。到2025年,全国计划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5亿平方米以上。数字化手段在城乡建设系统性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衍生的智慧化能源管理工具,能服务建筑单体、建筑群、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实现系统性的用能优化,在提升建筑管理效能的同时,参与电网调峰、需求侧管理等行动。我国明确到2025年实现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8%的目标,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以及建筑电气化的推广将配合建筑能效提升,实现建筑领域能源消耗的“开源节流”。

2.2城市运行优化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体系化、智能化、生态绿色化运行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通过实施30年以上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加强供热管网保温材料更换,推进供热场站、管网智能化改造,降低供热管网热损。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雨水蓄滞与利用。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加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控制过度亮化和光污染。加大废旧资源的循环化利用,从资源节约方面促进绿色化进程。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以及配套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技术,调节城市用能结构

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强劲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驱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设备设施的技术发展。针对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先进核能、氢能、燃料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现阶段成本较高的绿色低碳技术将获得政策的重点扶持,以试点示范项目为主体,促进技术的迭代创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智能化的预测、监测、调度,能有效的应对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2023年,能源数字化也将成为能源领域的投资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