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机械制造 >详情

三门峡劲风机械制造(文化潮涌和风劲)

发布时间:2024-06-18 13:38:41 机械制造 327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文化潮涌和风劲

——“你好小康”系列报道之四

三门峡劲风机械制造(文化潮涌和风劲)

本报记者白叶楠

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本报记者杜杰摄

大河汤汤,大川巍巍,厚山善水孕育出黄河明珠三门峡。

这里是仰韶文化的发现地、黄帝文化的发源地、老子《道德经》的著经地,传承了薪火不熄的华夏文明……

擅舟楫之便,得人文之胜。根植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资源,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文旅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文化名市建设步履铿锵。

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旅融合释放新动能……文化的阳光遍洒城乡,文化的活水源源流入群众心田。

本土文化吸引外宾本报记者杜杰摄

文化惠民绘就幸福底色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行走在三门峡城区,分布在街头巷尾的城市书屋氤氲着缕缕书香,30个天鹅书苑基本构建成了“15分钟阅读圈”,全民阅读渐入佳境。

在广袤的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到群众家门口,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从城市到乡村,一个个惠民工程拔地而起,一场场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交织成一张覆盖城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网,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已经融入普通群众的生活。

全市7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465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圆满完成省定目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市、区)4个、省级文化先进县(市、区)2个、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1个、省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2个、省级特色文化基地3个;7家公共图书馆达到三级以上图书馆标准,10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荣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称号,一大批景区景点和博物馆被授予省级及以上研学基地、摄影基地、文学创作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公务员特色培训基地称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幅跃升。

5年来,“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全市农村演出2000余场次,惠及13万余人;“中原文化大舞台”“走遍”全市6个县(市、区),组织惠民演出130余场;“政府采购百场戏”活动演出2350余场;“点亮天鹅城”消夏音乐季累计演出130余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廉政教育、红色革命……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了《铁拐》《鹭世界》《大天鹅》《红高粱》《画皮》《女人是座山》《曹端还乡》《大山的儿子》《姚崇辞官》《甘棠遗爱》《布衣英雄》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唱响文化主旋律,引领时代新风尚。

浓厚的文化氛围,催生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和产品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2018年,我市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2019年,第13至17届中国摄影节艺术节落户我市;2020年,“国字号”艺术馆——中国摄影艺术馆在我市揭牌……以文化为内涵,以摄影为载体,三门峡这座新兴的中国摄影文化艺术高地正在大步崛起。

多彩校园文化聂金锋摄

文旅富民铺就诗和远方

赏白天鹅曼妙身姿,逛神奇民居地坑院,跨越千年与老子对话,追寻红色足迹……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以建设文化高地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把文化旅游作为惠民富民的生力军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增长极,加快构建“一带一廊六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文化和旅游供给从数量追求转向品质提升。

现代科技放飞梦想本报记者杜杰摄

产业要素不断优化。全市现有4A级旅游景区1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星级饭店17家、旅行社32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3家、特色温泉旅游度假区2家、旅游车船公司2家;国际会展中心、会议中心、体育场和高端酒店等会展体育旅游设施齐全。卢氏县、灵宝市、渑池县、陕州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进。整合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公园、陕州公园、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和温塘村等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三门峡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并争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黄河流域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具有龙头带动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呼之欲出。

品牌影响更加深远。围绕“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城市形象,连续举办了中国摄影艺术节、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白天鹅旅游季、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旅游度假(三门峡)创新发展大会、豫台文化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我市先后荣获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全国生态旅游胜地”、“全国生态旅游城市”、“最美中国旅游城市”、“2020年度中国冬游名城”等称号,三门峡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文旅行业迎来一场大考。

我市积极推动文旅行业快速复苏,围绕“六稳”“六保”打出组合拳,通过财政补贴、房租减免、贷款延期、社保缓缴等措施,帮助文旅企业纾困解难;设立65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是河南省唯一以现金直补文旅企业的城市;搭建银企投融资交流平台,为全市26家文旅企业申报贷款需求1.06亿元;出台《三门峡市旅游奖励扶持资金暂行办法》,激发文旅消费潜能。

2020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53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95.1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50.4%、45.1%,实现了预期目标。

送戏下乡(资料图)

文物利民赓续历史文脉

聚焦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我市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力度,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

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入选“2020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鹅首曲颈青铜壶”引发各界关注……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中流砥柱博物馆、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等加快推进建设……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夜景陈旭摄

老子传说、地坑院营造技艺、卢氏剪纸、灵宝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州糟蛋、黄河船工号子、东西常骂社火等一大批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卢氏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渑池八路军兵站和刘少奇旧居、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等革命文物焕发时代光彩……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崤函古道本报记者王建栋摄

文化遗产正以新创意创造着新价值,为新时代提供新滋养、新能量。

2020年,全市各级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16个、线上展览及线上课堂27期、线上社会教育活动60余次,接待观众76万余人次;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三门峡市剪纸藏品展》等非遗展示活动126场次,受众100多万人次;湖滨区非遗展示馆、虢州石刻艺术馆等一批展示馆、传习所相继免费开放,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

同年,作为仰韶文化发现地,中国考古学诞生地,我市全面启动“仰韶百年”筹备工作,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群等重点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水平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52个项目的文物调查勘探任务,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24个、发掘墓葬1100余座、出土文物7600余件。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50处、市级97处、不可移动文物3413处,馆藏文物近7万件(套);中国传统村落14处、河南省传统村落58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个、省级33个、市级11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38人、市级285人,省级非遗传习所、展示馆5个。

三门峡文保单位、文物和非遗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天鹅起九曲,一廊溯华夏,两带通全域,六翼腾金角,九星耀明珠。

陕州地坑院民俗表演本报记者苏慧摄

以“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为总体形象,构筑“2269”文化旅游发展架构(两核、两带、六大集群、九大引擎项目),形成以“天鹅之城、仰韶文化、中流砥柱”为主标识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着力把三门峡建设成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大遗址保护创新示范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旅游集散中心。

展望“十四五”,三门峡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振奋人心,文化繁荣浪潮涌动崤函大地,文旅劲风吹响奋进号角。走在新时代征程上,三门峡干部群众的脸上洋溢着文化自信的笑容。

璀璨虢国文化魅力历久弥新本报记者杜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