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机械制造 >详情

机械制造技术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进过程?)

发布时间:2024-05-13 10:49:07 机械制造 745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我国制造业也因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与制造强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对当前的我国而言,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优化,进而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尤其是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已有全球产业链必将得到程度或大或小的调整。

机械制造技术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进过程?)

对全球产业链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回顾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产业链历程,并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态势进行研判,有利于对我国制造业进行准确定位,从而采取更加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以实现我国制造业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中,制造业功不可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造业不仅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产业,维系着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支柱产业。

我国制造业从开放起步,在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数量多、自然资源丰富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在开放与竞合中实现了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跨越式发展,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建立了全球最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制造业发展之路。

一、1978年-1991年:我国制造业复苏发展阶段

新我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虽然我国模仿苏联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但由于长期备战,此时的制造业偏重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轻工业发展不足,生活类消费品凭票供应,严重匮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在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引和鼓励下,国营企业甚至是一些军工企业,也都开始生产民生类产品,促进了家电、纺织、服装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这一形势下,各类轻工业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市场逐步实现了充分供给,更好满足了民生需求。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各项物资短缺局面得以明显改善,“凭票供应”时代逐渐成为历史。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充分融入全球产业链。在此期间,我国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继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科学技术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以后,接连颁布多项旨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和法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对科学技术在我国制造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这些从根本上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制造业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类型得到了很大程度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尤其是随着大批国外制造业企业进入我国,给我国本土企业带来了技术示范、人力资源培育、管理理念革新等效应,我国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低成本优势不断增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制造业企业融入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在这一时期,我国制造对产品质量也更加重视,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理念成为我国制造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其中,时任青岛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不惜砸坏70余台冰箱,成为我国制造发展历程中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二、1992年-2001年:我国制造业缓慢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两种不同体制利益冲突和摩擦不断加剧,经济运行秩序失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大幅增加,由1992年的110.08亿美元增长至2001年的468.78亿美元,年均增长23.19%。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东南沿海一带人们创业积极性大大提高,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分工的程度更深,从国外引进了更多、更先进的有关产品设计和制造的科学技术,可以更好、更有效满足国内消费者对消费品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几乎所有产品都告别了“短缺时代”,进而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1993?2001年期间,制造业年均增速高达11.7%,而同期GDP年均增速为9.9%。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GDP年均增速近两个百分点。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2002年-2011年: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多项重要制造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将近一半。

但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按国际上通行的购买力平价计算,1998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上非国有制造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年15706美元,而美国1995年为98253美元,日本1993年为69730美元,德国1994年为63003美元,韩国1994年为67527美元,马来西亚1996年为27228美元,印尼1996年为24879美元。与劳动生产率低下相对应,我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经济效益也明显偏低。

2000年,我国31个制造行业中只有9个行业的所有者权益利润大于或等于社会贴现率(以平均市场利率8%计),而其他22个行业的所有者权益利润率持续低于全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这充分表明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陷入困境,低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日渐明显。

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制造业和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我国制造“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制造步入“与狼共舞”时代。

众多制造业跨国巨头借此契机纷纷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制造以明显低成本优势,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之地,进入深度国际化发展阶段,成为继英国、日本之后的“世界工厂”。我国制造业规模呈现迅猛扩张态势,产量快速增长,占GDP比重明显提升。

按世界银行统计标准,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924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这打破了美国制造业世界第一延续100余年的局面。同时,我国制造业也进入高端领域,装备制造业和精密制造业等得到了较快发展。

2002?2011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上升,由2002年的37803.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2556.3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1.5%,而同期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0.6%。但我国制造仍然承担全球产业链中组装加工和模块制造的任务,整体位居低端环节,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仍落后于其他先进国家。

四、2012年-至今: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用工难、用工荒的尴尬处境,传统制造业企业一度出现大规模倒闭潮。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东南亚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制造长期以来构筑的要素驱动和低成本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制造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必将赋予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既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注重用新技术、新模式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以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并积极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我国制造走出国门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巨大空间。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要求强大的制造能力做后盾。而近几年来,我国高铁、通信和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积累起巨大的制造优势,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提高,契合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我国制造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此后,我国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局面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出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比重已经达到30.9%,远超美国的19.3%、日本的11.6%和德国的7.0%。

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除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行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外,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装备制造行业都达到10%以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也比上年提高了近1倍。

新时代制造业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世界各国都普遍采取措施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以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我国虽然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在技术研发设计等核心领域仍然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