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机械制造 >详情

机械制造方面的通讯稿(一汽工人发明家齐嵩宇,出了名的“爱琢磨”)

发布时间:2024-03-25 13:00:01 机械制造 977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从“面条齐”到发明家,齐嵩宇扎根一线,成绩斐然。在工友眼中,他是精益求精的“技术控”,也是循循善诱的“汽专名师”。他将奋斗与创新融入工作,用行动和担当托起了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中国梦!

以厂为家的“面条齐”

机械制造方面的通讯稿(一汽工人发明家齐嵩宇,出了名的“爱琢磨”)

齐嵩宇,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红旗工厂的一线维修工人。

1994年,他进入一汽大家庭。

刚刚进厂从事维修工作,很多设备在生产线上一旦出现故障,就要把它替代下来进行维修,再作为备用设备进行替换,当时这些设备都摆放在维修班。那个时候家里距离厂子比较远,上班有些不方便。跟父母说了这个情况后,齐嵩宇选择住在单位单身宿舍。

“这样一来‘时间’就充裕了,在班组里面不断拆装设备,熟悉电路板内部结构。”齐嵩宇说,时间长了把技术都掌握了,技能也得到提升。

长时间待在维修间不出来,工厂里的“长板凳”成了齐嵩宇的床。

“我们班组有独立的维修间,平时工友们休息时,坐的都是长条凳。”齐嵩宇告诉中国吉林网,工作忙起来经常要很晚,有时候就在长凳子上对付一宿。

“长板凳”客串了床,吃饭可怎么办?

关于吃饭,他设计了一套“齐式”便餐。用铝饭盒煮面条,拌点母亲炸的鸡蛋酱,直接就餐了。

“可能是总吃这个,同事打趣叫我‘面条齐’。”齐嵩宇说,回想起那段经历,挺有意义的。

刻苦专研攻坚克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维修和车身点焊焊接工艺匹配领域工作了25年,齐嵩宇练就了一身设备维修和轿车车身焊接匹配技术。不仅驾驭了全部手工焊接线、自动焊接线387套焊接机器人、1178套工装夹具匹配间隙和1264种冲压焊接零件分总成和总成结合匹配关系,还在治理困扰汽车行业技术难题“电阻点焊工艺焊接飞溅质量缺陷”中做出巨大贡献。

当代工人发明家

熟悉齐嵩宇的人都知道,平日里他是出了名的“爱琢磨”。

在汽车生产的焊接环节中,有一个世界性难题长期未能解决,那就是如何检测并及时避免轿车白车身出现漏焊问题。

早些年,因工作需要,他做了一个名叫“电子漏焊监控器”的装置,可以监控每天焊接的次数,并有警示功能。

“工人一天焊几千个焊点,经常有漏焊的现象,不利于质量的恒定。”齐嵩宇坦言,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他研究出这个装置。这个装置将微电子电路开发技术、焊点信息同步采集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成功结合,解决了困扰汽车行业的轿车白车身焊接过程中质量监控和检测的世界性难题,填补了世界汽车行业在线治理白车身点焊漏焊、开焊难题的空白。

技术创新荣誉满满

齐嵩宇善于学习,乐于探索。

在以知识技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方面,跨越技术专业束缚,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了压力焊接、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计算机、单片机、机械构造等多个学科。在电气控制领域,掌握了多条日本进口自动化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上的高压,低压、弱电控制维修技术。总结了数不清的运行故障快速排除方法。

在治理车身焊接工艺飞溅改善公关项目中,他优化焊接参数1000余项,并柔性的选择多种点焊电极集中修锉技术,改善了焊接条件。

应用焊接电极间电压、动态电阻识别等复杂监测技术,解决了困扰行业的“电阻点焊自动焊接线电极对中性监测”的关键技术难题。

创新在生产现场成功应用“功率平衡原理”来判别电力拖动机构启动、运行过程早期负载异常状态引发故障的监控技术,为维修预防的设备管理理论提供了早期科学判定方法。

……

一项项创新成果,也让他收获了荣誉。

25年来,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发明创业特等奖、第八届国际发明展金等奖项,齐嵩宇也被同事称作“工人发明家”。

工匠精神永传承

“新时代的大国工匠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精赞的技艺,对于任何的工作都要投入爱,只有爱,才会干好,才会干精。”在齐嵩宇的认知中,工匠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立足岗位,坚持技术创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将这种精神传播出去,比如说多带些徒弟……

在齐嵩宇的身上,体现了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刻苦钻研,拼搏进取,不断创新的崇高境界。

“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用经验帮助更多的学生提升技能,我要把工匠精神进一步推广开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说,在因人而异制定培养计划后,许多徒弟都已经在一线担当重任,成为各自岗位的技术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始终离不开一线职工的双手。在制造强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金牌工人”。

2015年他受聘为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眼下,在车间之外,齐嵩宇还是汽车产业高等专科导师,每个学期为都要学生教授特种焊接等专业技能。

用匠人手艺,传承工匠精神。一汽工人齐嵩宇,作为基层劳动者代表,技能报国,匠心追梦。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栾喜良摄影张秋磊摄像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