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机械制造 >详情

机械制造火箭筒的原理(美军重新装备“劳”式火箭筒?活回60年代了?)

发布时间:2024-03-12 18:55:00 机械制造 537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美国海军陆战队8月4日发布的消息称,海军陆战队将会装备一种新型的火箭筒武器,这就是M72FFE”劳“式火箭筒。

……

机械制造火箭筒的原理(美军重新装备“劳”式火箭筒?活回60年代了?)

这消息突然让人有种梦回60年代的感觉。

毕竟“劳”式火箭筒是1963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并逐步取代M31无后坐力炮和M20A1“超级巴祖卡”火箭筒,成为美军的制式单兵和班组用筒子的。

M72FFE火箭筒

不过由于M72的口径才66毫米,虽然理论静破甲威力能达到300毫米,后面经过改进可以达到450毫米或者更高,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战场上实际对坦克射击的时候破甲弹的威力是要打折扣的。因此实际上到了上世纪80年代,M72火箭筒的威力已经显得严重不足,尤其是对新一代装备有爆炸反应装甲和复合装甲的T-72、T-64甚至T-80,基本上就只能指望攻击侧后方装甲薄弱位置了。

而且,M72火箭筒本身的初速也较低,仅为145米/秒(相比之下,RPG-7火箭筒的初速为115米/秒,但启动续航发动机后速度可达300米/秒),这样低的初速决定了它的射程也远不了,虽然标称为200米有效射程,但是打移动目标射程就降低到165米,而且这仅是理论射程,实战中还得再打个折扣。

相比之下,苏联的RPG-7对碉堡等固定目标理论射程可达1000米,打坦克的直射射程也有330米。

可见M72的性能不论是威力还是命中精度都只能算“弟弟”。

越战中常见的M72火箭筒

海峡对岸今天还在用

其实美军当年用M72LAW取代超级巴祖卡和无后坐力炮,当时的主要考虑是让每个士兵能够携带一个反坦克武器,而不是作为班组使用的可重复装填的”便携式步兵炮“。

所以M72强调轻便易用,甚至还采用了抽拉式设计,发射的时候要把发射筒拉开,以增加火箭筒定向管长度,提高精度。

因此虽然M72的性能确实不如RPG-7,但其便携性和不占编制,单兵携带使用的特性还是非常先进的。

苏联在越南战场上缴获“劳”之后,也对于它的设计思路非常欣赏。

此后苏联也制造了与M72非常相似的RPG-18火箭筒,也采用了类似的抽拉式发射筒结构,口径为64毫米,初速甚至更低,仅为115米/秒。

不过到了80年代,RPG-18和M72都面临过时问题,原因也差不多,主要是新一代主战坦克的装甲明显增强,反坦克火箭筒威力必须提高。

美国和苏联80年代列装的单兵筒子思路依然非常相似,分别是AT-4火箭筒和RPG-26,AT-4口径得到了83毫米,RPG-26则是73毫米,相应的破甲威力也都超过了400毫米以上。同时AT-4的初速达到了290米/秒,几乎和RPG-7续航阶段水平相似,因此射程也超过RPG-26等同类火箭筒,直射反坦克射程可达300米,对碉堡固定目标射程可达500米。

应该说从性能上来说AT-4压到了同时代的RPG-26,更不用说前一代的M72了。

80年代,美军在寻找LAW火箭筒的换代产品的时候,首先是搞了一个FGR-17“吸血鬼”,口径70毫米,初速257米/秒,由通用动力公司研制……可是这种火箭筒的问题是,它一点也没有比同时期的M72A3火箭筒体现出什么优势,不论是命中精度,射程,威力,重量,都差不多……通用动力承诺它的唯一优势是价格,每个筒子只要78美元,当然后来证明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实际上这玩意一个要1310美元……相比之下当时M72火箭筒才750美元一个。

在“吸血鬼”项目失败后,美军重新竞标,终于选中了瑞典研制的AT-4,列装美军型号为M136。

进入反恐战争新时期后,劳式火箭筒居然重获新生

不过M136仅仅是单兵筒子,而美军这一时期也发现他们还是需要一种班组用的,可以重复装填的,射程较远,精度较高的,可以打坦克也可以打碉堡的筒子。

经过一番选型,麦道公司研制的MK.153SMAW火箭筒入选,这种火箭筒基本可以视为改为后方装填的RPG-7……而这个和苏联同期装备的RPG-7V或者RPG-29,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大差不差吧。

也就是说,经过M72的一番折腾,美军最后还是和苏联一样,同时装备了可重复装填的班组筒子和射后即抛的单兵筒子。

AT4和SMAW两种筒子的组合在海湾战争中表现良好——虽然其实那场战争中它们实际发挥作用的机会并不多。

进入21世纪,反恐战争开始——事情起了变化。

打不准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反正重量轻可以带很多,就随便打打……

80年代美军选择AT4火箭筒,主要是为了对付苏联的T-72\T-80坦克,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治安战中,对手根本没啥坦克,实际上美军主要用火箭筒打的是各种火力点,或者干脆就是打出去壮胆。

那么这时候用后即弃的AT4并没有啥优势——虽然美军也对它进行了一些改造,比如制造出了可以在室内发射的型号,在发射筒后部装盐水袋,使它可以在封闭空间内发射而不会烧死房间内的其他队友。

但是它依然过于庞大沉重,毕竟能够室内发射的AT4CS型重量足有8公斤,长102厘米,已经和那些可重复发射的班组用火箭筒差不多了,RPG-7火箭筒带一发高爆弹,高爆弹重量也才7公斤。

相比之下,M72火箭筒重量才3.6公斤,而且因为具有折叠设计,士兵背一个筒子的同时,基本不影响他使用自己的轻武器。实际上它的一个卖点就是一个士兵可以携带两个筒子,也不怎么影响战术动作。

SMAW在反恐战争开始后就被吐槽到爆炸,美军几乎所有人都骂这玩意是垃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在21世纪后,又重新开始采购M72火箭筒了,201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以1550万美元的价格,采购了7750个M72A7火箭筒(相当于2000美元一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可能比80年代还更便宜了),这种火箭筒的发射原理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将发射药改为更加安全的顿感炸药(PBXN-9),而后续美军还装备了更适合攻击软目标的提高引信敏感度的M72A7Graze火箭筒。

而最近美军宣布采购的M72A10、M72A8两种筒子,在发射原理上相比之前的M72系列有了很大的变动。

新型弹药被称为M72FFE,FFE意为封闭空间开火,它取消了原来M72系列火箭筒的续航发动机,改为了平衡抛射原理。也就是说,它的发射药在发射筒内点燃后,将弹丸向前抛射的同时,也会加速发射筒后端的平衡工质,而这个工质通常是盐水,只要其他人不直接站在发射筒后面被水蒸气烫伤,就没什么问题。

M72A8的战斗部是破甲型,用于打坦克,而A10则是用于攻击建筑物的攻坚型火箭筒,其引信具备延时爆炸模式,可以穿透墙壁后在内部爆炸。

此外,负责M72生产的NAMMOS公司还推出了使用常规火箭筒原理的M72E9型,它改进了破甲战斗部,尽可能的提高了威力。此外还有与M72A8.A10的一样采用抛射原理的E11型,战斗部改为云爆式。

A8和A10的战斗部装药量都比以前的型号要多,达到3.25磅,也算是相当不错。

M72A8\A10

这样,美军就有了一种轻型,便携,室内发射,威力较大,而且也较准的单兵火箭筒,据悉该火箭筒预计2022年开始列装陆军和海军陆战队。

除了单兵火箭筒,美军对于SMAW火箭筒其实也相当不满,主要是这种火箭筒初速较低,受风偏影响大,而且在重量,便携性等方面也不理想。

于是美军在2008年后,开始使用另一种60年代研制,后面几次改进发展的武器,就是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当然这个我们今天就不多说了。

应该说,近年来单兵火箭筒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尽力提高火箭筒的威力,增大口径的风潮,延续到今天已经算是发展到头了。

俄罗斯法国已经推出了口径120毫米乃至125毫米的一次性单兵火箭筒,中国则是大量装备98式120毫米火箭筒,当然了这已经是步兵营连级的火力支援武器了,虽然现在我军经常把这玩意当做班组武器,但是实际上这个东西对于步兵班来说实在是过于笨拙了。

另一方面,随着材料技术和发射药技术等的进步新一代的单兵筒的发射原理也不必再拘泥旧的设计,一些新原理的武器也可以开始考虑了。

近期据说解放军已经开始试装类似”卡尔·古斯塔夫“的火箭筒,即薄钢管+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缠绕的轻型无后坐力炮,基本来说应该类似于美军装备的卡尔·古斯塔夫M3\M4,与此前我军普遍使用的69火和98火相比,这种武器的重量,远程射击精度等方面应该有较大的优势。

而同时在一次性单兵筒方面,我们现在基本上也算是配齐了各种口径各种原理,从仿制俄罗斯RPO-A起步的93毫米火箭筒现在也已经出了反坦克、攻坚、云爆和定距破片(攻顶)型,PF-89火箭筒也已经出了攻坚,反坦克型,也有用于外贸的云爆型,此外还有适合巷战,适合室内发射的DZJ-08式攻坚筒,其原理和德国“弩”或者美国人这次的M72FFE差不多,只不过它向后喷射的不是盐水而是塑料片。

一次性火箭筒其实是一种根据需要随时装备的东西,同样,每次部队采购几千个装备,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打靶消耗差不多了自然也要采购新的——当然冷战时期的筒子也会有巨大的库存,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在各国日益重视步兵巷战攻坚的时代,这样的发展其实也算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就有意思的地方是,美军绕了一圈,又回到了60年代的老家伙上,这也是颇为有趣的事情了吧。

文章最后列车长有个事情要向各位公告一下。

由于近期业务转型,列车长觉得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了……毕竟现在又要更新视频,又要更新公号,虽然说把我榨干倒也不至于,但是想要更肝的话已经吃不消了。而且列车长的文字和视频内容本来就因为创作相对仓促,经常搞出一些乌龙,错字什么的,可能光靠列车长自己自查自纠,也很难满足需求了。

听说,读者当中藏龙卧虎,如果您喜欢列车长的节目,认可我节目的风格和观点,愿意加入我们视频和未来可能其他内容的创作,或者对新媒体的运营工作有兴趣的话,不妨试试加入我们的工作团队啊。

观察者网的工作地点位于上海徐汇区,紧邻著名的定西路美食街,当然了,有很多实习的同学还对公司供应的中午饭有深刻印象,认为比很多大学食堂好吃,基本上来说加入观网的新员工第一年平均增重5-10公斤很正常,算是我们特别的福利吧。此外呢,我们的工资在同类企业当中也是有相当竞争力的,这也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