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机械制造 >详情

沈重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招聘(1949—1952: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阶段)

发布时间:2024-07-25 21:38:05 机械制造 652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1948年冬,沈阳市皇姑屯机车厂,在饭堂的墙壁上贴着一张报纸,报纸上有墨笔抄写的歌曲,一位瘦弱带着眼睛,文质彬彬的人正在满头大汗指挥大家演唱着歌曲,他就是马可。“哎!嘿!哎!嘿!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铿锵的旋律,有力的歌词,大家越唱越起劲,寒冷仿佛早已被驱散在外。突然,马可把指挥的手势一收,跳下站台,掏出笔来,在报纸上把“为了打老蒋”改成“为了求解放”,把原来的歌名《我们工人有力量》改成了《咱们工人有力量》。

“全国工业化的出发点”

沈重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招聘(1949—1952: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阶段)

1948年11月2日,在辽沈战役的隆隆炮声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攻克沈阳城,沈阳解放,东北解放!

11月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东北人民解放军发来贺电,贺电称东北的解放:

粉碎了中美反动派奴役东北人民并利用东北以挑拨国际战争的迷梦,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

毛主席曾用“两点”论述东北解放区在中国革命和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东北既是“决定全国解放战争命运的关键点”又是“全国工业化的出发点”。

1948年11月23日,东北局在《东北局关于全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东北全党今后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放在压倒一切的重要地位”。“现在已经开始了新的时代,即是在新的条件和新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的新时代。”《决议》指出:

东北党为了完成巩固东北,与支援全国的双重任务,其中心环节,为发展东北经济,建设东北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东北全党今后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放在压倒一切的重要地位,要以动员一万二千干部下乡搞土改的劲头,来配备与加强经济建设的干部,特别是工业建设与合作社建设的干部,来动员千百万人民的劳动大军进入生产的热潮中,为增加东北的物资财富与军事供应品,而进行积极的斗争。

中国工业化是近代中国以来一直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和基本任务。辽宁省的区位环境、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为辽宁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条件。辽宁地处“环太平洋成矿带”,主要矿藏有65种,其中铁、菱镁矿、金刚石、玉石、滑石、硼埋藏量居全国第一,煤炭、石油、油母页岩、锰铜、耐火黏土储量也很大。近代以来,辽宁饱受俄国特别是日本等帝国主义摧残,建立了为殖民统治者服务的冶金、化学石油、电力、煤炭等畸形工业体系。

1948年末的辽宁工业,可谓是百废待兴。历经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掠夺和国民党的统治及战争的破坏,几经洗劫的辽宁工业已破败不堪。厂区内废墟成堆,机器不能开动,设备及资料丢失,加之物资匮乏,物价猛涨,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大批的失业工人流落街头,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

1949年初,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部长王首道为建立全国首家大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亲自带人在沈阳四处进行勘探,反复比较,最后决定在沈阳冶炼厂苏家屯分场现址建立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而此时,沈阳冶炼厂苏家屯工场,厂区破败,厂房简陋,全厂只有一台“曼内斯曼”穿孔压延机。但王首道同志深谋远虑,决定在苏家屯建厂,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回旋余地大,地势平坦开阔。1949年5月7日,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立。1949年9月,开始搬迁改造,全厂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在图纸资料不全、技术力量匮乏、搬迁设备陈旧等情况下,硬是完成了铅板机、压延机等大型设备的拆迁和安装,修建了熔铜反射炉等设备,整体搬迁于1950年1月全部完成,实现了工厂生产、恢复和搬迁三不误。

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只是东北工业企业的缩影。到1949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所属的323个厂矿,开工的为234个,12月,工业部所属372个厂矿,开工的增加到307个。这些重工业特别带有军工性质的工厂生产出当时急需的各种枪炮弹药、铁路机车、车辆等所需材料、各种机器、烧碱、硫酸等化工原料、汽车、拖拉机的轮胎、各种纸张等。这些产品源源不断送往关内,为全国解放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咱们工人有力量

1949年1月5日,陈云、李立三主持召开了沈阳市十六个最大的国营企业单位的六十七位工人代表座谈会。会上,代表们对恢复生产、工人生活福利、工人学习、职工团结等问题,反映了许多情况和意见。陈云在总结讲话中讲:

要告诉全体工友,大家要挑起担子,不光是积极做工,还要真正尽主人翁的责任,在厂长领导之下参加管理工作,团结职员一起干。

194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消息《鞍山人民献纳器材帮助铁厂复工》:

鞍山钢铁公司工友及当地居民,踊跃献纳器材,协助该公司进行恢复工作。过去三年中,该公司曾两度遭敌蹂躏,生产停顿,机器工具失散很多。十月下旬鞍山收复后,该公司即着手筹划复工,并由职工会派出干部,与区政府配合,深入各区,向居民进行献纳器材的宣传。宣传者告诉工友和居民:鞍山钢铁厂从此永远是属于人民的财产了,现在它准备复工了,大伙都有扶助的责任。同时,公司又准备以五万斤粮食,作为对献纳器材者的奖品。

1949年,在辽宁大地上,献纳器材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由于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方法提高了职工的政治觉悟,并奖励了首批献纳器材者。鞍山市职工在1949年1月15日至2月5日,献出器材21万件。抚顺煤矿在1948年12月28日至1949年1月18日,有4921名职工献出器材四万二千八百余件,值东北券十亿元。

1949年7月,沈阳机床三厂工人张尚举、赵国有、党会安,响应东北总工会的号召,在工厂开展了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青年工人赵国有创造了车一个塔轮仅用2小时20分的纪录,第二次缩至1小时16分,最短一次只用了50分,经常保持2小时30分钟一个。以经常保持的纪录为准,比伪满最高纪录少用2小时30分。这一新纪录的出现,立即受到党、政府、工会组织的高度重视,1949年10月,东北总工会作出《开展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的决定》,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众性的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广泛地开展。沈阳市1950年1月创新纪录的职工达13292人,新纪录5967项;鞍山、抚顺、本溪等市的机械、电业、电工、化学、纺织、有色金属、煤矿等系统的统计,从1949年9月到12月间,共创新纪录14727项。在生产记录中,尤以沈阳机器五厂马恒昌小组成绩最为显著。

东北机械局第五机器厂马恒昌生产小组,从1949年4月,每月提前完成生产计划,并能保证产品质量合乎规格。全组十名工友中,有8名全年未出一件废活。从1949年5月至11月,该组共制造七千余件精密产品。1949年9月份,该组以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两个月的任务。在创造新纪录运动中,该组有七名工友创造了十件出色的新纪录。随后,学习推广马恒昌生产小组运动在全国推广开来。

全国支援辽宁

辽宁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既是辽宁人民团结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国大力支援的结果。鞍钢的恢复和生产就是最明显的注脚。

1945年,日本人在撤离鞍钢时留下一句狠话:“鞍钢的平炉、高炉都归你们了,你们去种高粱吧。”

面对鞍钢百废待兴的局面,1949年春,毛主席以战略家的眼光,亲自发出命令“鞍山的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1952年,中共中央作出批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

从1949年下半年开始,陆续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调来500多名县地级以上领导干部,号称“五百罗汉”。这些同志有的来自老解放区的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是随着即将展开的经济建设高潮从部队转业到生产建设战线,有的来自国家机关工业生产领导部门,他们都具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对于加强和充实鞍钢各级的领导力量,对于以后鞍钢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党和国家还从中南、华东等地招聘500多名具有较高文化、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其中包括鞍山解放时散离的原鞍钢技术人员,充实鞍钢各级技术部门,这些同志对以后鞍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使鞍钢早日恢复生产,中共中央与苏联政府洽商,从1949年7月起,陆续派苏联专家来到鞍钢。7月末,苏联著名冶金专家罗曼诺索夫等11名专家来鞍。1950年以后,随着中央人民政府与苏联政府关于恢复建设鞍钢一系列协议的签订与实施,又陆续派来各方面专家,最多时达200多人。这些专家分布在鞍钢的各主要厂、矿和车间工地,传授苏联先进经验,在技术上进行指导,提出大量的建设性建议,为恢复鞍钢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底,全公司共生产生铁10.16万吨、钢9.97万吨、钢材7.76万吨、产品销售收入6600万元,创利润580万元。“让鞍钢种高粱”的预言彻底破产。

从1949年起到1952年止,国家对辽宁全民所有制工业投资近10亿元,主要是恢复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等重工业。在总投资中,对重工业投资86888万元,占86.9%;对轻工业投资13060万元,占13%。在重工业投资中,冶金、煤炭、机械工业投资排在前位。

1952年在辽宁的中央国营厂矿有280个,集中在沈阳、鞍山、旅大、抚顺、本溪、阜新等城市和几个主要矿区。主要行业有煤炭采掘、有色金属开采、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机器制造、棉纺织和造纸等。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产量都超过新中国成立前历史最高水平,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电力占15.4%,原煤占16.1%,生铁占59.6%,钢占70.1%,硫酸占70%,硝酸占78.1%,水泥占39.4%,棉纱占8.3%,纸占10.5%,机床达到4430台。1949年辽宁工业产值为11.9亿元,到1952年,辽宁工业总产值已达45.3亿元,比1949年增长2.81倍,其中钢的产量是1949年的7.2倍,初步奠定了辽宁在全国的重要的工业基地地位。

一切为了抗美援朝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以其特殊的工业地位和地理位置,承担着为抗美援朝前线提供军需弹药和军用被服等军需物资的重任,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重要的后方基地,辽宁全方位承担了后勤保障任务。

抗美援朝期间,辽宁各大军工厂提出“一切工作转向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服务”“一切为了抗美援朝,一切为了前线”的方针,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为前线提供急需的各种物资。

五二工厂是辽宁重要兵工厂。根据兵工总局的指示,五二工厂承担了研制和生产新型武器的紧急任务,组织精干力量为志愿军战士制造“杀手锏”。1950年10月,为打破美军以坦克为主兵器的“刺猬战术”工厂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并很快投入了反坦克炸药包和爆破筒的生产。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五二工厂就生产出12万个反坦克炸药包和11万根爆破筒。随后工厂又奉命研制出破甲威力大、射击精度高的新型反坦克火箭弹,为粉碎敌军的坦克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五二工厂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先后研制和生产出数十种新型武器装备,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志愿军赴朝作战,适逢秋冬交替季节,前线急需大量的军用被服。当时,沈阳市接到紧急加工军用被服的繁重任务。为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确保前方战士防寒过冬,沈阳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深入被服加工企业现场办公,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市区相继成立被服加工委员会,组织动员近3000台缝纫机和近3000名技术工人以及10余万名家庭妇女投入到加工军用被服的大会战。专门生产军需被服的解放军沈阳三五0五工厂表示,要“把工厂当战场,把机器当武器”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全厂开展轰轰烈烈的“献工运动”。平时加班加点,星期天照常上班,职工们创造出一夜通宵,做出10万顶单军帽的生产记录,受到领导和上级的表扬。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突击赶制,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军需使命。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52年,全厂为志愿军制作单、夹、棉服共98万套,单军帽21万顶,棉被、床单、枕套18万床,为志愿军官兵送去祖国人民的温暖。

辽宁省各大工厂开足马力,职工超常规工作,大力发展生产满足前线所需,成为支援前线的生产供应基地。沈阳橡胶七厂在展开爱国主义生产竞赛时,全体职工的出勤率达到了95.4%,成品率提高到99.6%。一些工厂钻研攻关,摸索出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下达紧急命令,限沈阳重型机器厂在20天内完成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沈重”全厂上下紧急动员,大胆采用“以铸带锻,铸锻结合”和“串铸”等新工艺,使生产效率提高数十倍,经过日日夜夜的连续苦战,终于在第19天完成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如期把军用物资送上前线。本溪市原煤公司1951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119.4%,完成增产节约计划的105.18%。1952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115.3%,完成增产节约计划的171%。仅在捐献飞机方面,1952年,全省捐款总数为3.408亿元,能买235架飞机。辽东省原计划捐募32架飞机,最后捐募款额可购买飞机72架。

共和国工业第一

1949年9月20日,国徽方案确定后,挂在天安门城楼的国徽先以木质的材质应急,同时责成现沈阳第一机床厂承担金属国徽的设计和制作。沈阳第一机床厂由焦百顺牵头负责,克服设备简陋、工具落后不足,凭经验手工操作,焦百顺和他的伙伴们发扬工人阶级无私无畏、敢闯敢拼精神,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硬是凭目测、手工操作的精湛技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提前成功地铸造出十多枚不同型号的国徽。1951年5月1日,在人们欢庆国际劳动节那天,凝聚着沈阳工人阶级心血和智慧、饱含沈阳人民爱国深情的第一枚金属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在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中,重获新生的辽宁工业连续创造多项“共和国第一”。1949年10月15日,新中国第一个电力中心试验所——东北电业管理总局中心试验所在沈阳成立。1949年10月27日,大连远东电业金属机械厂(后改称大连起重机器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5吨16.4米桥式吊钩起重机。1949年,沈阳电工一厂试制成功第一块国产电磁铁。1949年,东北机械七厂(后改称沈阳风动工具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R39型凿岩机。

1950年1月,沈阳化工厂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桶机车专用的合成汽缸油,结束我国进口汽缸油的历史。1950年1月,旅大劳动改造习艺机械工厂装配成中国第一台40马力轻便型拖拉机。1950年7月26日,东北机器五厂(后改称中捷友谊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万能铣床。1950年7月,抚顺矿务局机电厂(后改称抚顺挖掘机制造厂)研制成功球墨铸铁,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该产品企业。1950年9月20日,沈阳第一机器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铸造新中国第一枚国徽。

1951年1月,锦西化工厂建成全国第一套水银法烧碱生产装置。1951年1月,抚顺矿务局化工厂脱产活性白土,填补国内空白。1951年1月,东北机械二十厂(后改称大连重型机器厂)自行设计制造国内第一台1500吨电极挤压油压机。1951年3月,沈阳玻璃厂与东北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块钢化玻璃。1951年9月3日,抚顺制钢厂冶炼出抗美援朝急需大口径炮钢,填补国内空白。1951年,沈阳冶炼厂湿法炼锌投产,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湿法炼锌企业。

1952年4月30日,东北机械二十厂(后改称大连重型机器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18吨蒸汽机车。1952年7月24日,东北机械二厂(后改称沈阳重型机器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水轮机大转子。1952年7月25日,营口造纸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弧形板网槽。1952年,沈阳电工十五厂(后改称沈阳高压开关厂)生产出国内第一台3000千瓦水轮发电机。

1953年3月1日,鞍山铁塔厂成立成为国内第一个生产输电铁塔专业制造厂。1953年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山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1953年3月,大连机床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C620车床。1953年5月7日,沈阳第二机床厂(后改称中捷友谊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新型精密自动化摇臂钻床。1953年5月28日,沈阳矿山机器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直径1000毫米圆盘给矿机。1953年6月20日,大连重型机器厂制造出60吨气动翻车机,填补矿山车辆空白。1953年9月,沈阳变压器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13.5万千伏单机变压器。1953年10月27日,鞍钢无缝钢管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1953年11月,沈阳变压器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20万千伏安变压器。1953年12月,沈阳矿山机器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直径2000毫米冷却给矿机。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沧桑的辽宁工业在一片废墟中重生,从而奠定了辽宁工业基地根基,为新中国逐步向工业化国家迈进打下坚实基础,辽宁的工人阶级以“共和国长子”情怀,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