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装备制造业 >详情

世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排行(亚洲三国全球顶尖技术:韩国有半导体,日本有精密机床,中国有啥)

发布时间:2024-01-03 10:54:19 装备制造业 590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喵喵酱

世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排行(亚洲三国全球顶尖技术:韩国有半导体,日本有精密机床,中国有啥)

编辑?一只侦查喵

亚洲发展最好的三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原因就是中日韩比其他的亚洲国家更加注重工业化发展,带动了技术革新和科技创新。

中日韩三个国家发展的时间不同,模式不同,取得的成就也不同,所以三个国家各自在技术层面所取得优势也不同。

日本起家最早,他的优势技术也较为古早,在精密机床的制造之上。

韩国相较于日本,在传统工业技术上很难做出差别,所以选择了新兴科技,在半导体制造上崭露头角。

而中国相较于这两国属于后起之秀,各方面还处于追赶的阶段,但是如今的中国也有着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是日韩难以企及的。是哪种技术优势呢?

另外,中国和日韩在他们的优势领域内,差距还有多大呢?

日本的机床

因为美国的世界战略布局,需要一个在亚洲的坚实的盟友,这个盟友首先要不属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甚至敌视苏联,而且要和亚洲多国关系非常差,这样才方便控制,日本便这样受到了美国的青睐。

日本得到了美国的支援之后,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却在战后恢复的很快,以至于很多被他侵略过的国家都望尘莫及,要知道,日本本土当初可是被美国天天轰炸,还挨过两发原子弹。

日本本身为了恢复国力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为了重建国家,重塑日本经济,制定了一系列开放性的政策和措施。

日本大力吸引国外投资,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以廉价的劳动力换取外汇储备,然后用赚来的外汇,投资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培养科技创新性人才,购买外国专利。

就这样,很快日本便从废墟上重建了起来,恢复工业化国家的身份,并且比二战之前更加先进。

尤其是在机床制造方面,日本有着诸多专利,并且当时的日本工匠精神并没有被丢弃,在加工工艺方面十分精益求精,这也让其所生产的机床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对效率高,品质好,性能强的精密机床需求越来越大,日本凭借当初对教育的投资初见成效,很快日本在数控技术、智能化等方面领先,其生产的精密机床也受到全球市场的欢迎。

日本的机床的确先进,但是近些年中文互联网上传出了不少过度吹嘘的声音,甚至有说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根本造不出航母?

这样的说法显然是缺乏对中国的认知的,就如同当年说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尖上的钢珠一般。

现在中国不仅能造出圆珠笔笔尖的钢珠,也能制造出航母这样的庞然大物。

其实,在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机床并不落后于世界先进行列。

因为那时中国有很多大项目,像是“两弹一星”、“核潜艇”、“运10大飞机”等,那时候中国的一切发展都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所以在这些项目完成之后,就不再继续相应的投资建设,并只保留项目需要的部分。

然后集中国家资金去搞其他当时中国所需的技术攻关,但是这样一来,民用方面的技术应用就大大落后了。

可是当时中国穷啊,只能集中精力办大事,到了基础打好之后,才开始搞改革开放,才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搞科学发展。

可是,已经落后的部分,如今再重新补课,困难重重,可还没到完全追不上的情形。

就比如说“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生产不了航母”这句话,且不说生产航母用不用的着日本的机床,如今中国生产出了航母,其配套的各类零件生产所需的机床,为何没有被禁止中国使用。

这侧面反映出日本的心理,封锁中国,只能使得埋头苦干的中国自己攻克难题,机床的技术差距也许不是那么难以突破,中国从前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现在更能集中精力攻关。

机床毕竟不像半导体那样,技术突破难度巨大。造出一个中国现在所需的芯片,比造一颗氢弹都难。

韩国的半导体

说到半导体,就不得不提到亚洲另一个发达国家——韩国,韩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其生产的半导体长期占据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六分之一左右。

根据市场统计,2019年韩国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了1.1万亿美元。韩国的半导体是取得今天的成功呢?这又不得不提道美国。

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慢慢的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日益膨胀的日本开始渐渐显露出不愿再受美国摆布的意思。之后,美国一纸《广场协议》让日本从此再也翻身不得。

韩国和日本的崛起过程差不多,冷战的世界格局之下,美国需要在苏联周边发展自己的手脚,便于插手亚洲事务。

韩国通过允许美国驻军,换取美国的支持;通过国内廉价劳动力,换取外汇投资,然后用外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发展。

基本上落后国家的发展,都遵循这样的一个过程,通过本国的低端资源,像是劳动力、矿产、石油等,换取发达国家的外汇,然后用外汇搞投资,搞建设,中国也是这样的发展过程。

只是有的国家获得的发达国家的照顾多一些,所以发展的就快一些,日本、韩国就是这样才能迅速崛起。

世界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型手机、电脑的出现,使得芯片的需求增加。

所以韩国便抓住了机遇,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快速实现了在半导体上的技术迭代,很快就成为了世界半导体生产的巨头。

韩国崛起之后,在半导体行业出现了两大巨头——三星和海力士。三星在存储芯片方面技术领先,而海力士则引领韩国逻辑芯片的发展。

2000年之后,韩国在芯片设计方面也实现了突破,高性能处理器,射频芯片,图形芯片等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奠定了韩国半导体在世界上的地位。

那么中国与韩国在半导体上的差距有多少呢?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是十分严苛的,自上而下的一整套配套的生产链中,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材料的标准都很苛刻。

就比如,虽然韩国的半导体如此发达,但是光刻胶的材料源却掌握在日本手里,一旦日本在光刻胶材料上对韩国实施制裁,韩国半导体这个支柱产业就会大打折扣。

而中国现在缺的不只是这些技术和材料,更缺的是人才,中国在1997年取消了半导体物理的高校专业,直到2020年才重新将半导体基础物理纳入高校的专业教育之中。

而同时期的美国已经在半导体物理上取得了八个诺贝尔奖项,所以中国的半导体,在基础上就和国外先进行列相差甚远,人才储备远远不够,在高精尖技术方面更是有着代际的差别。

但是和韩国的差距却不是很大,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方面已经和韩国重叠,如今韩国对华的半导体锐减45%,充分证明中国的半导体在各种不利的因素之下,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几乎从零开始发展的新兴行业,在新能源上发展已经让美国感到紧张。

2021年3月份,美国对兴能源汽车进行了1740亿的行业补贴,2022年8月,美国又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致力于在2029年完成新能源电池100%有北美制造。

在美国想要与中国脱钩的大环境下,美国还想要80%的相关关键矿产不在依赖从中进口。美国就是想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复制其在芯片领域对中国的绝对领先。

但是如今想要在新能源方面和中国完全脱钩,美国很难做到。因为电动车行业,美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中国已经完成了完全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换,中国现在国内的电动车行业竞争相当激烈。

也就是说,目前,美国虽然想要发展新能源车,但是国内的还是在依靠政府扶持艰难度日,这是因为美国在传统燃油车上的优势,让汽车行业转向新能源出现了阻力。

但是中国不一样,在传统燃油车发展难以获得突破,转向新能源就没有多大的负担。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内卷和技术快速迭代的阶段,而美国才刚刚起步。

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从截止到2019年的数据统计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占据了全球45.6%的市场份额,产值达1.2万亿人民币。

到了2022年,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从一月份到八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8%的占比,且大部分都是国产品牌。

达到这样的成绩,正是得益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受传统燃油车制造的制约。

欧美等国,甚至是日韩这样的传统的汽车制造强国,其技术优势在机械制造方面,而这种优势让这些传统汽车制造强国很难放弃。

无法放弃则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要给燃油车留下充分的市场份额,这样挤占了新能源车的市场,没有市场驱动,技术的更迭就会缓慢。二是,技术落后,虽然各国都认识到新能源车是未来发展发向,但是其国内各类车企进行新的尝试的意愿不大,导致技术一直跟不上发展。

中国就没有这种顾虑,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同时在电控、电机、配套软件、整车构架等方面疯狂招揽人才,相关行业人才的收入也水涨船高,这样便吸引更多人才进入这个行列,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其实中国早在2012年开始就进行了新能源车产业的布局,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2013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的资金问题。

在2015年之前,地方政府帮助各个车企开展新能源的发展,实现了政策落地。在2015年之后,整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腾飞。

如今已经难以被其他国家超越。

结语

中国虽然在很多从前的先进技术方面落后国外很多,但是中国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能力,只要时间够,环境允许,实现超越或者达到同等的发展地位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同时,也正因为中国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所以一旦中国发现了新兴的技术行业,同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全面的产业布局。

这就是中国再度崛起的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