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装备制造业 >详情

机械制造技术吉林(民生调查·稳就业故事:老刘赶上了数字化)

发布时间:2023-12-24 22:02:12 装备制造业 583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原标题:企业转型升级,大伙儿劳动强度降了、工作环境好了

老刘赶上了数字化(民生调查·稳就业故事②)

机械制造技术吉林(民生调查·稳就业故事:老刘赶上了数字化)

核心阅读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普通职工能否分享成果?

吉林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从军工厂逐步发展为汽车飞轮供应商,在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的过程中,也让员工的劳动强度更小、工作环境更好、个人能力更优。最可贵的是,新技术并未挤占就业岗位,第三次转型后,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公司不仅没让职工下岗,而且还保持工资居于中上、年年有涨。可见,求转型与稳就业,是能够统筹兼顾、相得益彰的。

1万平方米的厂区内,机床轰鸣声震耳欲聋。

此处是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北工业集团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00余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几乎没有干纯体力活儿的,而是通通借助自动化设备进行劳动。

“全球每10辆汽车,就有1辆用的是我们生产的飞轮!”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见证者,长春制造部生产主管刘庆军自豪地说。

转型

从戴口罩也一鼻子灰,到数字化生产

1995年,19岁的刘庆军从技校毕业,成为了大华公司的一名操作工。

“一看车间,傻眼了,卷起铺盖就想走。”老刘坦言,当时的劳动强度让他有些难以承受:几十斤的铁器要靠人力顶在胸口来回搬运;铸铁干切产生的灰尘满车间飞,戴上口罩还有一鼻子灰。一天下来,浑身酸疼,胸口发闷。

最让刘庆军不满意的,还是工作效率的低下:整个厂子忙活一天,才能生产20件飞轮。刚进厂的刘庆军,每月工资仅几百元钱,生活捉襟见肘,不免疑惑:“这厂子,能喂饱1200多张嘴吗?”

企业一路走来,坎坷颇多。“大华经历过3次‘涅槃’。”公司党委书记滕儒文介绍,大华的前身是1965年建立于吉林省蛟河市的三线军工厂,主要生产手榴弹。后来,手榴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85年公司开始“军转民”,主要生产手摇式玉米脱粒机、灭火弹等产品,但效益不佳。1990年,公司重新定位,改为生产法兰盘与汽车飞轮,“起初还是人工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2006年以后,大华公司加入东北工业集团,主厂区也搬迁至长春主城区。

“刘庆军赶上了大华最‘华丽’的一次转身。”滕儒文说,刘庆军那批工人进厂后不久,公司开始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家争着去摆弄新设备,都知道以后得靠它!”刘庆军也回忆说。

“从最初的小作坊式生产,到后来的集群式生产、单件流生产,再到现在的‘数字化+U型线’生产,公司在不断转型升级。”滕儒文介绍,大华的产品逐步由以机加工为主的铸铁飞轮向以自动焊接、自动组装的挠性飞轮转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铸铁飞轮用于手动挡汽车,挠性飞轮用于自动挡。自动挡汽车是市场主流,这也逼着我们加速转型。”

创新

改善生产提案,去年人均贡献十来条

刚进厂那会儿,刘庆军是一名车工。此外,还有钻工、维护工等多个工种。

“那时候各干各的,有些人干了好几个月,还没见过飞轮成品长啥样。”刘庆军说,“再瞅瞅现在,当年的操作工都成了机械手,只要会操作这些‘大家伙’,一个人就能干多个工种的活儿!”

滕儒文表示,产品的转型升级带来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也要求员工从“一人一工位”到“一人多机位”再到现在的“一人多工种”,不断适应。

“虽说对自动化感兴趣,可当初咱们也挠头——这些铁器的门道,哪儿那么容易摸清?”刘庆军说,对那一代技校毕业生来说,“回炉再造”的需求大,挑战也大。

“针对老员工,我们设计了详细的培训计划,结合他们对传统加工工艺的理解,教授自动控制、程序编写等内容。”滕儒文说,“根据统计,培训后能适应新岗位的老员工,占到了82%。”

“我们卖飞轮给丰田、大众、通用,也从他们那学到了不少培训方式。结合传统的师徒制,我们制定了‘四步法’,就是老师教、老师做、老师让你做、老师监督纠正你怎么做。”滕儒文介绍,“每个工位都有对应的教学视频,不仅教你怎么做,还会明确告知该工位常见的差错。每个新员工入厂后,都要经历3个月的培训,并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培训分为公司级、车间级和班组级,每个单位培训多少人,要写到责任书里。”

“跆拳道分白带、黑带,我们也分!”刘庆军指着车间墙上的“人员素质矩阵图”说,上面清晰显示着生产线上每位员工的“段位”:白带,是在监督下可以操作;半黑半白带,是可以独立操作;黑带,则是可以教别人操作。“别小瞧这张表,这就是工人们的脸面。”刘庆军说。

集体学习、相互鞭策,促成了员工的进步和创新。“你看这个钢板的冲成方式,就是我们车间工人改善的。”刘庆华说,过去钢板冲成后浪费严重,而通过改善,现在利用率提升了10%,每年能给公司省310万元。

滕儒文介绍,公司近年来不仅引入了国际公司的精细化生产管理系统,也注重精益改善文化的培育。仅2017年,公司的人均提案就达11.5条,节约成本1619万元。生产效率,则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坚守

不抛弃任何员工,而且工资年年涨

“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路上,我们不会抛弃任何一位员工。”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滕儒文明白稳就业的重要意义,“自从第三次转型后,大华公司没有出现一名下岗职工。”

“大伙儿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现在只需左右回身、按下按钮,即可完成操作。虽然每条生产线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但人员被分布到了几十条生产线上。”刘庆军介绍,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保证了人人有活儿干。

去年,大华公司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对企业的薪资标准进行了评估。“在长春市,我们一线工人的工资处于中上游,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多种奖励制度。”滕儒文介绍,从2006年至今,大华公司员工平均工资水平每年都能提升10%左右,与此同时,员工总体规模维持在1400人左右,员工自然流动率保持在8%的较低水平。

为响应长春市的号召,大华公司还在内部开展了多种劳动竞赛,以赛代练,从而提升职工技能。去年,全公司在7个工作领域树立了10位“大华工匠”典型,给予重金奖励。

“像大华这样的公司,在长春市有成百上千。厚植提升职工技能氛围的沃土,这对于老工业基地稳就业、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春市总工会主席甘琳介绍,近5年来,长春市通过表彰“长春工匠”、选树“金点子大王”、推广职工先进操作法、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不断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目前,长春已设立职工培训基地100个,在岗职工年培训率达到90%以上,高技能职工年增长10%以上,使得全市技术工人总量明显提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梯次分布更加科学、劳动力成本优势向素质优势转化加速推进。

曾经的毛头小伙刘庆军,如今鬓角已经斑白。从普通工人、生产线长、班组长,到管理440人团队的生产主管,刘庆军成为了大伙儿口中的“老刘”。“晋升渠道既透明,又宽广。只要肯干,就有天地。”老刘说。

前两年,公司在每个车间的顶棚都安装了空气流动系统,以改善工作环境。“粉尘没了,活儿也更轻松了。”老刘说,他现在胸口不闷、心里敞亮。(记者李家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