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装备制造业 >详情

道岔制造技术规范要求最新(高铁精调工作总结—高铁上可以立硬币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4-03-18 12:29:35 装备制造业 546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有砟高铁精调工作总结

自2019年2月底有幸参加徐盐、连镇高铁精调以来,注定这是一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正是这两条高铁线路的加入,使得我段真正的迈入了高铁强段。自第一眼接触V型扣件、第一次接触客专道岔、第一回见到新铁德奥道岔开始,我们所有精调车间的人员,鼓足了勇气、充满了信心。但是从经验为零开始,我们更是压力山大,于是边精调边学习,边试验边改道,边总结边改进。我们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我们在总结经验中成长,我们在成长中磨练了自己,提升了业务、锻炼了意志、促进了成长。

道岔制造技术规范要求最新(高铁精调工作总结—高铁上可以立硬币的基础)

于是我们从无知到如今自信满满,从新手到如今成为"老司机",这是我们的成长过程,今年精调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任务,更是通过此次精调培养了大批人才,锻炼了大批的青年工班长、技术骨干。

本人自2月底参加精调开始,一直战斗在一线,从班组管理,精调流程的编制、班组制度的制定、精调提质提速的办法研究;道岔资料的整理汇总、道岔精调的流程、进度、标准的制定;道岔材料、线路材料的申请、温调器和伸缩装置的标准、作业流程、作业事项、图纸资料整理;到后期的动态处理、二级分消灭、波形图应用、现场跟班指导、人员培养等等。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提高了眼界、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观念等等,下面就精调当中的关键几点进行总结如下:

一、弹条V型线路精调:

1、弹条V型扣件精调的轨距挡板是G5-2,G5-3,G5-7,G5-5,G5-8,G代表高铁,G后面的5代表V型,后面的数字代表大小,标准是内侧G5-6,外侧G5-4,里外口数字加起来刚好等于10。因为制造误差,我们不能以此为质量要求,我们的唯一标准是轨距良好,内外侧扣件与钢轨底无离缝,因此搭配起来可能是里外口数字加起来等于11。用的最多的就是内7外4,内6外5,通过几次的大机捣固、稳定车重稳,只有保证钢轨稳定、扣件无离缝才满足轨距的变化幅度最小。

2、作业流程:

2.1人员分工:班组人员以8名职工(含司机)+12名民工为最佳,其中防护1人,带班1人(划撬),前方量轨距1人,松螺丝1人,平板车散料1人,换扣件5人,后面精调每组1职工+1民工,共4组,标准股复拧(先复拧,后量轨距改道)+收旧料1人。

轨距

1

划撬

1

散料

1

扣件

5

精调职工

1职工+1民工/组,共4组

松扣件

1

复拧(先复拧,后量轨距改道)+收旧料

1

2.2工机具配置:

以上为线路精调主要工机具,另外如汽油桶、石笔未作统计,夜间作业应有相应的大灯、头灯,夜间红灯等。

2.3精调质量要求:

本次精调采用的是轨距按照-0.6mm控制,相邻两根枕木轨距差控制在0.1mm,非常难以控制,采取的是通过扭力矩来调整,导致弹条扭力矩过大,失效较多,弹条后期弹性衰减较大,最终轨距TQI维持在0.25附近。后来通过试验,轨距按照-0.3~-0.5mm控制,轨距递减率小于千分之0.4,也就是相邻两根枕木之间轨距误差小于0.25mm,按照此要求每天的进度可以达到2km~3km之间,轨距TQI维持在0.20以内,但是相同的工作量,速度可以提升1倍以上,时间缩短一半多,为了后期的回检节约了大量的时间,TQI会明显好于前者。相同的工作量、相同的时间,原本精调1次达到目标,现在改成两次,第一次将TQI控制在0.2以内,然后大机捣固、稳定后,安排逐步回检,可以将TQI控制在0.15以内,大大提高效率和进度。另外改道避免相邻枕木之间的影响,良好一根枕木的轨距后,需要改道时,应顺改道方向拧下一根枕木螺丝,减少互相影响,这样轨距可以做到免回检(通过多次试验)。改道时候扭力矩仅限微调使用。

二、温调器精调

1、温调器相关数据及特性

①尖轨尖端距枕木(5#枕木)中心距离为100mm。

②基本轨加长6340mm,尖轨加长1200mm,调节器全长为18940mm。

③在基本轨轨撑下采用了间隙垫片,可灵活调整轨撑与轨底的间隙,以实现基本轨可滑动扣件,尖轨跟端大阻力扣件的功能。

④采用增设具有较大阻力的辅助轨扣件和2根辅助轨(护轨)的措施,使调节器范围的轨排联排,有效加强了调节器轨排的稳定性,相当于联排锁定。

⑤铁垫板与轨枕的联接采用偏心套(复合定位套+缓冲调距块)结构。

⑥轨距调整量±32mm,一股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16mm,其中,轨撑可调量:±10mm,偏心套可调量:±6mm。

⑦钢轨高低调整量:-4mm~+20mm(调高量大于15mm则采用加长垫板螺栓)。

⑧组装时螺母扭矩要求:

(1)尖轨轨撑螺母扭力矩:350~400Nm;

(2)基本轨轨撑螺母扭矩:300~350Nm

(3)铁垫板的锚固螺栓螺母扭矩:300~350Nm;

(4)Ⅱ型弹条螺母扭矩为:120~150Nm

(5)辅助轨扣件螺栓扭矩:80~120Nm

2、温调器的轨距控制

由于温调器尖轨和基本轨的连接,相当于道岔的尖轨和基本轨,但是因为伸缩位移,其控制难度远远大于道岔。因为第5#~7#枕木由于尖轨降低值的原因,道尺的测量卡头检测不到应有的位置,测量出的轨距均会偏大,而且没有规律。厂家也无法提供有效的作业控制方法,导致温调器地段二级分居高不下,普遍存在小轨距或者轨距递减不良。但是问题必须处理,本人通过多次试验,终于掌握了用道尺的轨距来控制,当时在相关工区推广,二级分终于得以消灭,效果甚好。方法步骤如下:

2.1第一种方法:由于5#枕轨距加宽1mm,6号枕(距尖轨尖599mm)轨距加宽5mm,7号枕(距尖轨尖1050mm)轨距加宽0mm,自带结构性病害。5mm的加宽为两侧各加宽2.5mm,可以通过弦绳量方向控制,但是实际由于尖轨的作用边为弧形,加上降低值影响,实际操作中,统一在基本轨下16mm处量取方向,此方法无法精确控制6号枕木的加宽,但是误差不大。后面再通过结合波形图进行微调消除轨距递减不良。此方法为本人第一次采用,效果显著,适用于温调器状态和方向较差,尤其是第一次精调时候使用,每次都必须通过弦绳来控制。

2.2第二种方法:通过不断总结,归纳出第二种方法,即松开第5~8根枕木大垫板螺栓,把第5根枕木尖轨尖位置通过道尺轨距改成+1.5mm(因为有伸缩,轨距统一按照+0.5mm控制),第8根枕木轨距改成+0.5mm,那么第6和第7根枕木自由状态,然后再固定好第6和第7根枕木的位置此方法,此时通过量取轨距,做好记录,通过油漆写在枕木上,此方法在淮安东4组温调器上做过试验,效果同样显著,二级分得以消灭,行车平稳得以保证,此方法通过道尺便可控制,但是改道精调时候得结合波形图方向,确认改道时候动的左股还是右股。在动态良好,现场量取的轨距如下:

为了方便夜间作业,为了控制温调器的最佳位置,通过挡渣墙的固定点来找到温调器的相对位置,在温调器上找到一点,在挡渣墙相应位置找到一点,做好标识,然后用道尺测量的两头定点,并用红色油漆进行标识(长方块形状),标准轨距、水平数值写在钢轨外侧轨腰(红底白字),具体标准如下图。

3、温调器结构控制

3.1温调器有种说法是"尖轨不动基本轨动",这种说法误导了很多人,有点断章取义的意思,这里涉及到相对和绝对的概念。所谓尖轨不动是相对的,尖轨和轨枕锁死,让其保持整体,即尖轨不动。但实际上尖轨连接的钢轨在连续梁上,基本轨连接的简支梁的线路钢轨,因此伸缩的肯定是尖轨,只是尖轨和轨枕锁死,尖轨、轨枕和连续梁三者形成整体,三者整体的进行伸缩位移。而基本轨相对于尖轨和轨枕在滑动,也在基本轨和轨撑接触的地方进行涂油,看起来是基本轨在滑动。

3.2结构整治:

理解了以上结构原理,那么为了保持尖轨和轨枕的锁死,要求尖轨的轨撑全部接触尖轨轨腰和轨底,接触面积大,阻力大,形成大阻力扣件,并且扭力矩偏大于基本轨轨撑扭力矩。

基本轨为了保持滑动,要求轨撑上颚抵住基本轨腰以保持轨距不变,轨撑底部通过间隙垫片调整,使得轨撑底部与基本轨底保持适当的间隙,降低扣件阻力,形成小阻力扣件,在轨撑和基本轨接触的轨腰位置涂油,进一步降低基本轨位移阻力。

保持尖轨和基本轨密贴,离缝不得大于0.5mm,为了保持密贴,尖轨内侧轨撑的轨距插片要合适。

为了防止左右股伸缩位移不一致,导致枕木偏斜,在中间加入了两根护轨(辅助轨),进行联排锁定,使其整体性更强。

三、道岔精调

徐盐客专道岔(08016)和连镇的CN新铁德奥道岔从设计理念到技术尺寸完全不一样。两者优缺点。

(1)客专道岔优点:

对于工务来说,客专道岔最大的优点是轨距容易精确控制,包括框架,可以通过偏心锥和轨距块来调整,调整量大,小方向可以通过改道消灭,尤其是焊缝位置。

(2)客专道岔缺点:

1、岔心为组装式,列车通过时,轮对对尖轨、心轨冲击力大。

2、钢轨爬行产生的几何尺寸变化对道岔影响缓解力性能差。

3、钢轨轨底被轨距块卡死,对后期拨道作业不利,尤其是转折部位,往往方向往外凸出,拨道后不易保持。导致列车通过时候左右晃动较大,容易产生人体感觉不良。

4、偏心锥材质偏软、偏小,时间长不易取出来,无法更加精确控制轨距。

(3)新铁德奥道岔优点:

1、道岔转换过程重辊轮与尖轨底为线性接触,摩擦力较小,辊轮设计更加科学。

2、尖轨部位采用动态优化轨距加宽,列车通过时左右轮对与钢轨接触的轮对半径一致,左右轮对行走一圈的长度一致,列车通过更加平稳、平顺。

3、对高速铁路适应性强,满足350km/h。

(4)新铁德奥道岔缺点:

结构复杂,维护和调整复杂,不易操作,尤其是焊缝处的轨距、小方向不易通过改道消除。

CN18号道岔图纸解析

1、道岔全长69000mm。(顺坡接头轨缝中心至辙岔后轨缝中心)。

2、尖轨全长22012mm。

3、道岔(左右开均是)岔枕编号出厂时候统一在道岔的左外侧枕木腰部。

4、尖轨尖至前顺坡接头轨缝中心的距离是2586mm。

5、从道岔前顺坡接头轨缝中心向尖轨尖方向量取1217mm,此处为导曲线的实际起点。

6、从辙岔后轨缝中心向岔前量取6761mm,此处为导曲线实际终点。

7、从顺坡接头轨缝中心向后量取57386mm,为辙岔心轨的理论尖端。

8、标准基板带有1:40坡度,道岔大垫板一侧带有铆钉或者带有三角标记,三角标或者铆钉一侧朝外,确保正确的轨底坡方向。

9、开档的确认:辙岔后轨缝中心钢轨外侧非作用边之间距离是493mm。往后每量取1.8米,开档增加100mm。开档改道时,长岔枕范围内拉线改直一股钢轨,另一股通过开档尺寸改好,最后再通过最外侧两股钢轨改好轨距。如果是两组道岔的渡线,需要找到两组道岔导曲线的终点位置,两组道岔终点之间是直线,可以拉弦线改直。另外开档尺寸不必过于追求,可能存在道岔处的两股线间距整体偏大几毫米,为了保持直股和曲股的轨距方向,导致道岔开档会偏大2mm。

10、直基本股自带弧度,如表:

直基本股弧度检测方法,利用弦架测量。弦架架设在2#枕木和42#枕木,弦架位置的弦线距离钢轨100mm。然后依次测量每根枕木的矢度。为方便测量,直基本轨在轨头外侧非作用边处刨切出了一条凹槽,此凹槽距离弦线的距离均为100mm。改好直基本轨的矢度,然后根据框架尺寸改好曲基本轨位置,最后检查轨距、顶铁离缝等。

10、支距位置确认及数值:

第一支距点位置:从尖轨尖位置沿基本轨向后量取22012mm,此处为尖轨跟第一支距位置。支距间隔2000mm,刚好30米长。

轨距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的偏心锥调整,调整量最大为±8mm。

偏心锥级差为2mm,轨距调整片为1,2,3mm厚。要求钢轨的外侧轨底不得出现离缝,离缝可通过轨距调整片解决。

改道更换偏心套管后,会出现岔枕螺杆下不去现象,不可硬敲、硬拧。通过压机拨动钢轨到合适轨距时,此时偏心套管和岔枕螺栓孔对齐,螺杆自然掉下去。

12、高低通过起道捣固或者板下UPf调高垫片调整。现场在辙岔心前会出现直股水平良好,导曲线反超高的问题,可以通过UPf垫片解决。

另外辙岔前的内置股和曲上股,轨下脚垫是契型的坡度胶垫,通过胶垫来保持一定的轨底坡,因此胶垫不能放反了。

13、重视道岔的复拧,弹条设计要求弹条中部距离钢轨0.1~1mm,现场可以刚好拧靠贴轨底。

CN18号道岔作业流程

一、位置确认:

1、从尖轨尖量至前顺坡接头轨缝中心的距离:2586mm。

2、1#枕木位置确认:尖轨尖往前量取2586mm,此点为前顺坡接头轨缝中心(A点)。轨缝中心A点往后量取308mm,为1#枕木位置;1#枕木位置往后量取609mm,为2#枕木位置。。。。根据轨枕间距以此类推。

二、作业顺序:

1、改好直基本轨矢度:

拉弦架检测矢度,前弦架放在1#枕木附近,后弦架放在40#枕木附近。通过上面表格矢度资料,改好直基本轨应有的弧度。

2、改好曲基本轨框架:

通过框架尺寸,改好曲基本轨的框架。

18号道岔6、7、8、9#枕测量的轨距要比图纸给出的值大,可通过框架确定。

42号8—20#枕木测量的轨距要比图纸给出的值大,可通过框架确定。

3、改好支距尺寸:

第一支距点位置:从尖轨尖(用方尺)位置沿基本轨向后量取22012mm,此处为尖轨跟第一支距位置。支距间隔2000mm,刚好30米长。

4、改好直股、曲下股轨距。

5、改好开档:

开档的确认:辙岔后轨缝中心钢轨外侧非作用边之间距离是493mm。往后每量取1.8米,开档增加100mm。开档改道时,长岔枕范围内拉线改直一股钢轨,另一股通过开档尺寸改好,最后再通过最外侧两股钢轨改好轨距。如果是交叉渡线,需要找到两组道岔导曲线的终点位置,两组道岔终点之间是直线,可以拉弦线改直。

客专18#道岔图纸解析及作业流程及标准

一、位置确认:

1、从尖轨尖量至前顺坡接头轨缝中心的距离:1955mm。

2、4#枕木位置确认:尖轨尖往后量取120mm。

客专18#道岔轨枕间距、框架尺寸

二、作业顺序:

1、改好基本轨框架:

通过框架尺寸,改好基本轨的框架。

5、改好支距尺寸:

第一支距点位置:

从尖轨尖(用方尺)位置沿基本轨向后量取21448mm,此处为尖轨跟第一支距位置。支距间隔2000mm,刚好30米长。

客专18#道岔支距值

6、改好直股、曲下股轨距。

5、改好开档:

开档的确认:辙岔后轨缝中心钢轨外侧非作用边之间距离是492mm。往后每量取1.8米,开档增加100mm。开档改道时,长岔枕范围内拉线改直一股钢轨,另一股通过开档尺寸改好,最后再通过最外侧两股钢轨改好轨距。如果是交叉渡线,需要找到两组道岔导曲线的终点位置,两组道岔终点之间是直线,可以拉弦线改直。

重视道岔的复拧,弹条设计要求弹条中部距离钢轨0.1~1mm。

作业流程:

重视道岔的复拧,弹条设计要求弹条中部距离钢轨0.1~1mm。

1、从下到上:先检查枕木位置、间距,有无偏斜、间距大于10mm的。方枕为先,岔捣前复拧为先,紧松补缺为先,先打点标记为先。

2、从前往后:先检查支距、轨距,确定改道方向及改哪股,改支距时参考轨距,改轨距时注意支距。先改支距,再直股轨距,最后曲股轨距。

3、先直后曲:改道在尖轨跟、辙岔前的通长垫板位置,往往支距和轨距难以两全,因先保直股后曲股。棘手困难可先预留后期车间解决。

作业标准:

1、支距尺的读数可以精确到0.1mm。注意是精确,不是估读!

2、轨距块不得有离缝,道岔大垫板是硫化垫板,垫板的螺栓两侧拧紧力度大致一致,改道不得调整扭力矩。

3、道岔两侧各200米线路纳入道岔管理单元,线路的轨距标准应与道岔一致。

4、重点做好尖轨跟焊缝及往前几根枕轨距控制,通过调整轨距前大后小解决尖轨中负轨距问题。

辊轮标准:

1、在尖轨轨底与滑床台密贴情况下,前一个滚轮应高出滑床台顶面2mm,后一个滚轮应高出滑床台3mm。

2、当尖轨底与滑床台顶面存在缝隙时,应增加滚轮高度,保持滚轮与尖轨轨底的相对位置符合前一个滚轮应高出滑床台顶面2mm,后一个滚轮应高出滑床台3mm的规定

3、尖轨前端的滚轮高度不应大于其后中间部位的滚轮高度。

4、在尖轨轨底与滚轮间插入1mm厚板尺,以三者接触为准,调整滚轮前后位置。

5、斥离尖轨轨底与滑床台的间隙不应小于1mm。

五、高铁道岔常见病害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