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装备制造业 >详情

中国制造业和德国技术(同是“仿制”起家,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相比究竟差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4-03-01 10:08:35 装备制造业 547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个传言:德国人占领青岛的时候帮青岛修了个下水道,100年之后,青岛成了全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只要稍微调查一下,就会知道这个传言其实并不可靠,但从这件事也足以看出人们有多信任“德国制造”,这种信任甚至已经到了有点神化的地步。相比起来,中国制造却经常被一些说话不负责任的人瞧不起,认为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

中国制造业和德国技术(同是“仿制”起家,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相比究竟差在哪儿?)

“德国制造”

其实咱们和德国制造有的是一样的起家方式,“模仿”,但为何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口碑相差那么大?中国制造一定就比不过德国制造吗?

德国制造为什么强?

近几年关注新闻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制造业不仅不差,而且还在不断进步,直到2021年为止,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11年,以华为为首的大厂还能挤进国际高端市场,与那些大品牌争个高下。

只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比起德国那种老牌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制造业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我们国家的制造业现在还停留在最初级的“模仿”,说难听点就是山寨。山寨不全是坏事,只是一条人人在发展初期都会走的路,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资源成本低,售价便宜,可以用低成本造出和原版质量差不多的产品,以性价比吸引更多的百姓购买。

但这个做法的缺点也很致命,那就是缺乏“自己的东西”,很难在别人已经有建树的领域打出自己的市场,赢在价格和数量,却输在了声誉。所以,山寨这个过程只是为了积攒金钱资本,以发展制造业的下一步。

下一步就是尝试向高端领域突破。在这一点上,有两个国家都做出了各自的成绩,它们就是日本和德国。日本是著名的工业强国,但他们最开始玩的其实也是美国的老一套,甚至,美国已经走到了下一步,但日本还停留在原地的“舒适区”,专注于将已有技术的细节做到极致,以此在世界上立足。

日本是工业大国

德国和日本有点像,但如果说日本是“精致”,那么德国就是“精密”。他们会制定周密的规则,并且对这份规则的尊崇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点可以从德国的制造工业中看出来。

德国制造是高度流程化的,所谓流程化就是把制造过程切分成很多个细小片段,每一个片段都必须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不仅如此,他们的每个环节都精确得可以测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厨房,我们习惯说的“盐少许”,放在德国那边就叫“盐10克”,虽然德国菜不一定好吃,但至少可以保证照着菜谱做出来味道都相同,而制造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相同”。

因为这种几近变态的精准追求,他们对所谓“手工匠心制作”非常不信任,因为人免不了犯错的可能。所以德国大部分生产车间是全自动的,人在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敲敲按钮,给机器下达生产指令。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着过硬的售后服务,我们以德国的SAP为例。SAP是一款企业管理软件,世界500强的公司有超过80%使用它来办公,在同类软件中有着全球第一的市值。

它有着极为高昂的维护成本,每个账号每年动辄几千美金,换来的就是极高的维护质量。他们解决软件出现的问题不是“重启一下”,也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维护出几个新bug,而是真正找到并从头解决问题,哪怕要将很多东西推倒重建,消耗极高的成本和时间。

SAP

德国在这种精密的制造流程之下,能造出基础硬、品质佳、寿命长的产品。曾经有个调侃:德国做出了一口能够终生使用的锅,那么每卖出一口锅,就等于损失了一位买锅的顾客。

对此,德国人的回答是:回头客是小问题,重点在只要卖出口碑,就会有更多人来买我们的锅。

他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极致追求,逐渐在全球打开了巨大的市场。

德国的制造业发展,中国可以借鉴吗?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德国,也不是一出生就躺在机床上,靠着手艺吃饭的,德国制造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是一个耻辱、低质的代名词。

1887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德国进口产品都必须标注“德国制造”的字样,这项条款多少带有侮辱性的色彩,为的是将价低质劣的德国货和英国货区分开来。

德国的工业相较起工业革命的英、法起步很晚,所以那时候走的也是“山寨”的道路,但他们并没有就此自甘堕落,而是通过一系列改革把自己国家“逼”上正规道路。现在来看,这些措施其实有很多是值得我们中国借鉴的。

比如:教育双元制,学校和技校两手抓。

在德国,进技校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德国技校是专门培养工程师的地方,需要花费6~7年毕业,从好技校毕业的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奔驰、大众等等制造业大厂当学徒,培养成功后直接入职,报酬不菲。

技工的平均年薪能达到35000欧元左右,约合25万人民币,比德国公务员和白领的平均工资都要高,因此,德国每年只有三分之一会选择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会走职业道路。

这样的绝佳土壤培养了德国大批技术人才,在制造岗位上发光发热,相比起来,中国的技校大多时候只是一个“次要选择”,能在大厂从事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就算进了大厂,工资可能还比不上一个房产商中介,这点很容易打击从事人员的积极性,也容易劝退其他想入行的人。要改变这点,或许不仅要从教育入手,还要改变社会大众对技工的看法。

除此之外,德国对伪劣产品也抓得很严。他们的法律法规能够细化为几万条行业标准,以《食品法》为例,这部法律涉及了所有的食品产业链,连善待动物的饲养方式都明文写出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也方便根据法律条款对企业提出投诉。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投诉有法可依,被响应的概率很高;对企业来说,极大遏制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性,能够帮助真正良心的制造企业发展起来。

在这种环境下,德国人没有那种“赚快钱”的思想。他们专注于将一件产品打磨到至臻的高度,比起更新换代,更在乎一个职位干到老,一件产品用到老,在赚钱上属于一种“放长线钓大鱼”,事实证明,这样的方针是成功的,从人们对德国的“品牌崇拜”就可见一斑。

说起奔驰、宝马,可能现在未必比得上一些新兴的汽车,但它们依旧是人们提起豪车会最先想到的几个选择,这已经发展成一种品牌洗脑,到了这个程度,就算产品质量有所下滑,依旧能吸引很多“死忠粉”去购买。

相较起来,中国似乎就很难有能打出国际的品牌,一般都是国人小范围在圈子里自发购买,在国际上就比较难掀起风浪。这是因为有很多企业人沉不下心,用美国的官话的话来说就是“商业气息”太重,而忽视了对产品质量本身的追求,这点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能通过意识的灌输来逐渐改善。

中国制造的优势所在

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但德国制造的很多地方,无疑是值得我们中国借鉴的。甚至,我们中国还有几个独有的优势,最明显的一个:规模大

中国长期占着出口份额的霸主地位,这既是我们产品低端的劣势,也是我们可以翻盘的优势。为什么?因为赚得多。经济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先把这个根基打牢了,后来不管是要投入教育,还是投入制造企业,鼓励工人积极性,都是可以做到的。

除此之外,中国的产品比较讲究“换代”,以快速消费品居多,这看似和德国的方针相违背,但却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德国的产品质量很高,但是变通力却不强,一旦被发展快速的科技抛下就很难再找到市场,快速倒闭。

比如说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电机企业之一,原本他们是做手机的,而且手机质量很好。但是,智能手机上市之后,上一代手机市场就飞快崩溃了,西门子也是在那几年疯狂收购合并其他企业,这才得以活下来。如果不这样做,具体有什么后果可以参考诺基亚。

西门子手机

对此只能说,德国的“硬”质量是一种强,中国的“多”、“快”也是一种强。

不过,我们不可盲目“捧杀”,毕竟中国制造要走上高端,依然任重而道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德国金字招牌的经验借鉴过来,紧抓品质和技术,才能帮助我们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