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装备制造资讯网!

装备制造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装备制造业 >详情

制造业国企技术研发(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08 14:16:54 装备制造业 360次 作者:装备制造资讯网

文|余赞李红

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首倡“一带一路”,这是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提出的“三个转变”重要论述,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明确指出“突围破局”之路。

制造业国企技术研发(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市场空间,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为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制造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国际化的路径建议,以期提供一些有益借鉴与思考。

10月11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一行到中铁装备调研。河南省省长陈润儿,河南省副省长刘伟,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等陪同调研

“一带一路”倡议为制造业带来新机遇

当前,我国制造业已进入消化传统产业和引领新兴产业的叠加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为制造业“走出去”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扩大了国际市场机遇。“一带一路”发展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人口超过40亿,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联系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潜能。而且,遭受反倾销、反补贴、配额限制等贸易壁垒的产业,可以通过海外投资,充分享受投资地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根据投资地政府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区域经济共同体签订的双边和多边投资贸易协定,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区域共同体免关税、无贸易壁垒的优惠政策。

(二)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要素成本低、市场需求空间大,有利于我国传统制造业富余产能得到有效释放。另一方面,与国际水平同台竞技,对我国制造业的产品研发、管理、制造以及营销都会带来一些新挑战。这些挑战将促使企业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产品力、技术创新以及营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高铁架桥机首次走出国门,成功应用于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建设中

制造业国际化面临的障碍与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取得了较多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障碍与问题。

(一)制度与文化差异大。生产要素在国际流动过程中,政治障碍几乎不可避免,与他国的战略之间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和冲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总体状况相对较差,政策制度、资源及文化语言等又各有不同,这对制造业企业国际化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障碍,尤其是国有企业在东道国受到的制度压力和面临的意识形态冲突,是推动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中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二)国际化经营水平低。与较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化的经营经验积累上稍有逊色。一方面,我们对于在制造业领域实际经营运作过程中面临的政治、金融、法律、环境等各方面风险的处理经验不足,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较短,尤其是关于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甚少,无法为理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经验支撑,这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路径的现实障碍。

(三)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是我们的优势,但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在核心技术掌握、资源配置深度等方面都难以同发达国家大企业并肩,主要的对外经营方式还是以出口贸易为主,综合技术、产品、服务、资源等综合性的国际化格局尚未形成,目前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国际化产业链的底端。

(四)国际化专业人才少。人才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懂国际市场又熟悉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的国际人才为实现制造业国际化提供基础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一方面,“精技术、通商务、懂外语、会管理、善营销”的综合性国际化人才队伍相对较为紧缺;另一方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方法无法满足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因此,人才供需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

5月10日,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局长夏庆丰,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宗言,共同为中国中铁“三个转变”研究院揭牌

推进我国制造业

实现高质量国际化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障碍和问题,实现高质量国际化发展,我国制造业该何去何从?

(一)高端立体营销。企业国际化发展必然要求市场营销战略的国际化和高端化。一是主动融入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战略发展规划,以及国际性、区域性组织重大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我国与相关国家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或平台作用,推动政府高层对接推销中国装备。二是坚持全产业链协同“走出去”,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通过EPC、PMC、PPP、BOT等不同模式扩大境外合作,发起组建涵盖投资建设、装备制造、设计咨询、运营管理、金融服务的“投融建管”联合体,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抱团出海”,充分发挥一体化、全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增强整体竞争力。三是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水平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特征和未来制造业发展重点,探索合作新市场、新模式,分区域、分产业、分水平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实现制造业产品和产能的精准输入,主动作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二)输出技术体系。最初级的输出是产品,其次是技术,最终则是标准的输出。一是坚持“产品输出+技术输出+标准输出”模式,加快我国高端制造业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让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通行证”。二是加强技术输出体系顶层设计,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构建政府部门组织协调、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科研机构和高校有力支撑的标准化战略体系。全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标准组织,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技术和标准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努力推动中国技术越来越多成为国际标准。强化沿线国家之间技术、标准的对接与互通,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形成无空白、无交叉、无冲突的标准规范体系。三是强化境外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施工,通过建设精品工程、示范工程等高质量国际重大工程,让中国质量、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深入人心,为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注入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品牌动力。

(三)建立战略联盟。跨国战略联盟作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典型形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最迅速、最经济的途径。通过合资、互相合作、R&D合约、联合生产、渠道协议及特许协议等模式,建立广泛的企业战略联盟体系,从而快速地融入国际市场体系,提升行业地位,提高国际话语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这样既可以有重点地选择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增强我国跨国经营的实力,又可以从保持和强化竞争优势出发,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共同联手开拓海外市场。

(四)推动产能合作。充分发扬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建立各类经济、科技产业园区的经验,立足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转移现实需求,结合建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着眼于产业、平台等多维度布局国际产能合作,瞄准形成集群式、开放式和可持续式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工业园区,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实现产业集聚,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可以采用独资建厂、合资建厂和租赁当地现有厂房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本土化生产。

(五)加大海外并购。实践证明,海外并购是快速获取海外市场、技术、品牌等核心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谋求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转化升级。他们以实现协同效应为战略目标,着重从技术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角度出发,根据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市场容量、产业升级趋势和未来市场变化,选择具有优势互补、升级潜力的产业作为并购目标。但与此同时,对待海外并购项目需进行审慎考察,尤其是要加强目标企业和东道国市场的充分调研,重视前瞻式判断,防止“一窝蜂”和“拍脑袋”等急功近利做法。并购后,企业在文化融合过程中,需要实现从规避风险和避免对抗的态度向积极参与和承担责任的态度转变,并依据公司并购项目的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制定文化融合策略。

(六)培育国际化人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把人才作为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革创新教育与培训体系也是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一是政府层面对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革,重新审视我国人才培养,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培育的标准以及体制,不断提升我国人才培养体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高校层面建立国内与国外并行的“双轨制”培养机制,采用海外办学、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国际化。三是企业层面注重国际化人才具体业务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要注意利用好当地人才资源,把中方员工与本地员工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属地化管理”。

(七)塑造中国品牌。制造业品牌建设现状是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缩影。2019“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显示,美国品牌共有223个入选,中国只有38个品牌,属于第二阵营。这正说明,我们这个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大而不强”。目前,在我国制造业步入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阶段,制造业品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质量、多品牌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一是坚持以质量提升夯实中国品牌建设基础。制造业企业要立足长远,就必须建立与品牌相匹配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需求契合度,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含量和竞争力,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带动中国品牌“走出去”,锻造出国际市场的强势品牌。二是要加强品牌国际化推广。制造业企业要善于从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国际市场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通过自创品牌、借用他牌、合作创牌、国际并购等多种方式找准品牌建设的切入点,使“中国制造”品牌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八)强化风险防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制造业的国际化也更加深入、全面,企业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多,疫情风险、政治风险、经济与市场风险、社会和文化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环境保护风险、运营环境风险、国际化人才短缺风险、恐怖主义风险等。这些风险很多都是不可预期、不可避免的。因此,一是建设风险防范组织体系和风险评估系统,提高抗风险能力,尽可能避免风险;二是完善风险对应机制,包括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建立风险应急管理程序、加大风险监控与预警等方面,提高风险管控相应速度,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使企业转危为安。

(九)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国际秩序经济体系的合作模式。要利用中国的优势和经验培育其他国家的发展能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中国的企业也有机会搭上其他国家发展的列车,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因此,中国制造业要树立新发展理念,从单纯的“走出去”到实现共同发展。一是走进去,实现本土化发展,实现要素资源属地化配置,做到“入乡随俗”与恪守法规;二是融进去,不断提高跨文化融合程度、发展价值引领作用、增强系统创新能力、获得国际市场普遍认同与尊重;三是可持续,从构建利益共同体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升华,发展“平台化+生态化”模式,打造共融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国际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作为经济发展基石的制造业,必须抓住这个机遇,高质量地实现我国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全球化布局。

作者单位:

余赞(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本文刊发于《国企杂志》,2020年第七期,原标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编辑丨叶子)